閘口盤車圖
五代·南唐·衛賢作
絹本設色
縱五三.三厘米
橫一一九.二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界畫藝術是我國古代繪畫一枝瑰麗的花朵,它扎根于深厚的民間土壤。一千多年來它用科學的、形象真實的表現手法,記錄下不少古代優秀的殿宇樓臺、橋梁、園林等建筑。這些作品,不僅是繪畫史的珍貴遺產,也是建筑科技方面的重要文獻。
有署款“衛賢恭繪”的《閘口盤車圖》,就是重要的界畫作品之一。這卷畫自北宋以來就流傳有緒,珍貴非凡。圖上描寫一官營面坊。左中堂屋安置水磨,兩端置有望亭。堂屋臺基前傍河道,有引渡的篷船兩艘。畫下端為坡道、木橋,有獨輪車、太平車運載于上,或前行或息置路旁。坡道之右畫酒店,門上標有“新酒”。門前縛彩樓,高逾丈,樓中懸布旌,上書一“酒”字。組合這些物象而使之成為一個整體的,是穿插其間的五十四個人物的活動。其中占畫面幅度最大、人數最多的,是正在進行著磨面、羅面、扛糧、揚簸、凈淘、挑水、引渡、趕車等各種不同行業的民工。余下的是安置在左上角望亭里和左邊酒樓上的一批官吏,正在關卡查點和飲酒作樂。他們和居中部位民工的緊張勞動,成為不同社會身份和生活的鮮明比照。
此圖卷如實地繪制了北宋以前水磨和羅面機的裝置結構,使我們對元代陶宗儀《輟耕錄》所敘述過的水磨設置,有形象的感性認識;也補充了王禎《農書》里“臥輪水磨”插圖的疏漏不足。它是目前發現的水磨和羅面機的一個最早也最完整的圖像材料。
在建筑規模、器物、服飾方面,這卷畫都具有晚唐五代的時代特色。山石勾勒用筆起伏頓挫,皴作刮鐵小斧劈,柳葉的描法還保存著濃重的唐代遺風。雖然畫身左邊下部楷書“衛賢恭繪”四字款,有稚弱重填的痕跡,但從整個畫面的風格來看,應屬五代或北宋初的制作。以盤車水磨為主題的界畫,獨盛于五代,這與社會背景、經濟生活有關。在五代中葉以后,統治者在飽經戰亂之后,懂得恢復農業是當務之急,所以對農業生產有關的水利灌溉和利用水力的其他加工機械,不論在后周、南唐、吳越都得到相應發展,并且都由地方官府管理,以便“征納課利”。因此畫家以水磨盤車作為創作主題,就完全有它重要的現實意義。衛賢生卒無考,如果相信畫史說他是京兆人,曾為南唐供奉的話,那么他畫這卷閘口盤車,就非常符合。并且在技法上它與傳世衛賢《高士圖》比較,也多有類似的地方。據宋《圖畫見聞志》和《宣和畫譜》等著錄,宋內府確曾收藏過衛賢的《閘口盤車》。而現在這幅《閘口盤車圖》的裝裱,還保存著宋徽宗時期御府藏畫的格式。黃絹前邊上下鈐有“政和”、“宣和”朱印,后邊中央有“政龢”連珠朱印。所以很可能這圖卷就是當年保存在內府的《閘口盤車》那一卷。
閘口盤車圖
此圖在明代以前一直藏于內府,自明初洪武年間才為朱棡(晉王)所有,成化之后又為朱祐檳(益王)所得。到清康熙年間曾為曹溶、梁清標先后所收藏,乾隆年間在鄭親王(積哈納一烏爾恭阿)府,清末為倪小舫所得。曾載入李葆恂《海王村所見書畫錄》。
上一篇:《江行初雪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高士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