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國朝蜀詩略
地方詩總集。十二卷。清張沆編纂。張沆字仙槎,四川成都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著有《策蹇草》。蜀指四川,清四川省與今四川省、重慶市地域大致相同。此集收清初至道光間蜀人詩。宋明兩代四川詩學昌盛,出現許多影響全國及后世之詩人,如蘇軾、蘇轍、唐庚、楊慎等。而有清一代,蜀中以詩名世者僅張問陶一人而已,其影響更難與宋明名家相比。張沆以搜輯蜀中文獻自任,自序云:“沆自束發受書即矢此志,半生游歷,留意搜羅,行囊之貯,積稿累累。邇來供職北川,訓課之暇,手自選錄,共得詩十二卷。上自名公巨卿,下迨閨中方外,無不備載。”此編不錄明遺民及在明已出仕、入清復仕之“貳臣”作品。“因詩存人,不因人存詩。蓋建樹功業者重功業,昌明理學者重理學,詩特其馀事也。故功業、理學可傳,兼工韻語者,急錄之。否則人已不朽,不復登其馀緒”。“是編收詩不一,或多至百馀首;或少至一二首,以所見有多寡之分,非故為取棄也。且如王鎮之中丞(汝壁)、李墨莊舍人(鼎元),以及周海山(煌)、彭仲尹、馨泉(指彭肇洙、彭遵泗兄弟)諸先生,尤吾蜀詩壇巨擘,急思多為收錄,以廣其傳。無如全集未見,僅錄數首,或少至一二首”(皆見《凡例》)。此集錄詩最多為費錫璜,凡一百三十首。依次為馬仕驥(一作“馬士琪”,閨秀,錄詩六十一首)、傅作楫(四十九首)、張問安(四十一首)、張懷溥(三十五首)、張問陶(二十九首)、彭端淑(二十八首)、李調元(二十七首)、李以齡(二十四首)。其馀皆在二十首以下。共收作者一百六十一家,詩八百馀首。每位作者皆注明字號爵里,兼附遺聞軼事,并綴以評論。“使觀者得其詩品,并可識其為人”。全書按時代先后排列,以科甲先后為準。“閨秀”一欄不取“青樓失節之婦”,“以尊詩品,以端壺范”(見《凡例》)。此集編成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有咸豐九年(1859)刊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國朝滄州詩鈔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國朝金陵續詩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