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外紀》的主要內容,《通鑒外紀》導讀
《通鑒外紀》是按《資治通鑒》體例補《 資治通鑒》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以前史事的編年體通史。劉恕撰,原名 《通鑒前紀》。修 《資治通鑒》時,司馬光認為 “經不可續”。故只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撰寫。既稱 《通鑒》,當時人們就感到是個缺陷。為此劉恕欲與司馬光摭周威烈王以前事跡為 《通鑒前紀》,而采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實錄,國史編纂 《通鑒后紀》,使 《通鑒》上起上古,下迄宋英宗,真正成為貫串古今的通史。熙寧九年(1076) 劉恕從洛陽與司馬光討論修書事宜回家,途中聞母親去世,悲痛憂傷,患右手腳半身不遂之癥,自知離國都甚遠,不能得到 《國史》、《實錄》,《后紀》必不能就。乃在病床上口授其子羲仲,以成其書。因 《國語》稱《春秋外傳》之例改名 《通鑒外紀》,自己寫了后序,司馬光為之作序。今有明南監本16卷、嘉慶辛未璜川吳氏刊本、陳仁錫刊本、四庫全書本等。
劉恕,(1032-1078) 字道原,江西高安縣人,少穎悟,書過目即成誦。十八歲中進士,博極群書,篤好史學,“自太史所記下至周顯德末,紀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巨微之事,如指諸掌。”司馬光編《資治通鑒》,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難治者,悉諉其考證,尤以魏晉史事最為精熟。王安石與之友善,欲引置三司條例司以推行新法,恕以不善金谷,辭不就。常面責王安石過失,抗言無所避。司馬光出知永興軍,他也以親老,求監南康軍酒以就養,許即官修書。后患半身不遂癥,猶修書不輟,遷秘書丞,卒于官。著作除《通鑒外紀》外,尚有《五代十國紀年》四十二卷,《疑年譜》、《年譜略》各一卷。
《通鑒外紀》全書十卷,包括包犧以來紀一卷,夏紀、商紀共一卷,周紀八卷。又目錄(年表)五卷,年經事緯,上列朔閏天象,下列外紀的卷數,悉與司馬光《通鑒目錄》 例相同。
《通鑒外紀》記事從伏羲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與 《資治通鑒》相銜接。所記內容采自經書、史傳、諸子百家之說,不下二百余種。但不寫荒唐的事件,不用虛幻縹緲的言辭,對于上古之事,可信者大書。如記周成王元年丙戌、稱周公攝王之元年。越七年癸巳,始稱成王元年。如記魯惠公為隱公娶于宋,見其女好而自納之,生桓公。完全根據史實直筆記載。其異同舛誤以及荒遠茫昧者,或分注,或細書,也是別出心裁以示鄭重。《目錄》于共和以后據 《史記·年表》編年,其共和以前,皆謂之疑年,不標歲陽、歲陰之名,并不縷列其數,亦特為審慎。他在 《外紀 ·自序》中說: “陶潛預為祭文,杜牧自撰墓志,夜臺甫邇,歸心若飛,不能作《前、后紀》而作 《外紀》,他日書成,公為 《前、后紀》,則可刪削 《外紀》之繁冗而為《前紀》,以備古今一家之言。”由此可見劉恕的 《通鑒前紀》屬于長編性質,儲材備用,以待司馬光最后刪定,是《通鑒》的一個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 劉恕: 《通鑒前紀》,四庫全書本。
上一篇:《通志》的主要內容,《通志》導讀
下一篇:《通鑒紀事本末》的主要內容,《通鑒紀事本末》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