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康有為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今廣州)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以理學傳家。6歲讀經,11歲治史,舊學造詣很深。自從游歷香港和上海后,接觸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開始產生改良思想。1884年至1885年間,撰《人類公理》書稿,但秘不示人。1888年第一次上書光緒帝,提出變法圖存的建議,但上書為頑固派阻撓。從1890年起,于廣州開設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培養變法人才,其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麥孟華、徐勤等。
1893年鄉試中舉,1895年入京會試時,知悉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即將簽訂,與梁啟超聯合18省舉人1300多人聯名上書請愿,要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但被都察院拒收,史稱“公車上書”,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起點。中進士后授工部主事,但他不愿就職,仍從事變法活動。5月上第三書,提出富國、養民、教士、練兵等策,得到光緒帝的贊許。6月上第四書,提出設議院以通下情,但受阻未達。7月創辦《中外紀聞》報,宣傳新思想。8月與文廷式、陳熾等人組織“強學會”,創辦《時務報》,以推動全國的變法運動。1897年12月上奏第五書,痛言揭竿折木和瓜分豆剖的內外危機,提出“能變則全,不變則亡”。1898年1月呈遞《應詔統籌全局析》,接著又呈《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等,要求分析全局,效法日、俄變法。4月發起組織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6月,“百日維新”開始,被任命為總理衙門章京,籌劃變法事宜。其內容為:在政治上要求開國會,修訂憲法,裁減冗員,提倡言論自由;在經濟上要求保護和獎勵工商業,裁撤厘金;在軍事上要求重訓海陸軍,制造軍火,加強國防力量;在文化上廢除科舉制,興辦學堂,引進外國科學技術,培養新人才。后變法失敗,康、梁逃往日本。1899年,游歷美洲、南洋,建立保皇會,宣揚君主立憲,反對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02年發表《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詛咒革命。1913年回國創辦《不忍》雜志,并任主編,宣揚尊孔復辟。1917年伙同張勛復辟帝制,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失敗后逃入美國使館,以亡清孤臣自居。“五四”運動后,仍鼓吹君主立憲,大罵“五卅”運動為“滬亂”,北伐戰爭是“粵亂”,并親自由上海趕往天津,向溥儀請安,以表赤誠之心。1927年病死于青島。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由《人類公理》增改)、《戊戌奏稿》、《禮運注》、《中庸注》、《康南海先生詩集》等。
上一篇:古代典籍·廣韻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