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花傳
明代文言長篇才子佳人小說。十回。不題撰人。成書于明末。
現僅存朝鮮光武二年(1898)抄本,藏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大明成化年間,河南洛陽縣聚星村荀景華與桂冬榮,同為文人,又系連襟。桂夫人生一男,取名一枝;荀夫人生一女,取名織素。時不多久,桂夫人生病而亡,一枝就由荀夫人喂養。一枝、織素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再加上都長得秀美聰敏,深得荀公夫婦鐘愛。到了啟蒙年紀,就跟桂冬榮習學文章。桂冬榮雖有才情,但仕途不佳,一舉不成,羞于再試。而荀景華卻春風得意,官運亨通。那一雙子女自隨桂冬榮后,從早到晚,同進同出,不但文才漸進,而且感情日深。荀夫人在織素十歲時,一病不起,去世前,囑咐荀公:待一枝、織素長大成人,即將他們結成夫婦。荀公含淚答應。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織素、一枝已十一、二歲,正好是桂冬榮花甲之期。荀公要小輩送禮祝賀,師生老少,賞花喝酒,其樂融融。其間有兩株紅白牡丹正競相吐艷,桂公即以紅白牡丹為題,以“春光”二字為韻,要一枝、織素各寫一七絕。片刻時間,都已揮就。桂公見二人才華橫溢,大喜過望。一枝、織素相互觀賞對方詩作,也贊嘆有加,更相愛相敬,難怪桂公席間醉言:“二人乃天生一對也!”家中上下也都把一枝當作未過門的姑爺。唯有荀景華嫌棄桂家貧寒,心里不滿意。恰有當朝丞相之子呂邦產,得知織素貌美,就先后請一些有身份的人前來求婚。荀景華心里既懼怕相國的權勢,又羨慕侯府的榮華,想答應婚事。無奈,織素不同意,寧愿將來受苦,也不肯違背誓約。一枝得悉這個消息,感憤交集,差一點病倒。就在此時,浙江督府魏尚書邀桂冬榮當參謀,冬榮遂帶一枝同往。臨行前,一枝與織素告別,織素重申“誓不負芙蓉軒一片明月”。而一枝隨父到浙江后,有羅公者,見一枝有才,想將侄女許配給他,一枝也未答應,心中除了織素,無有他人。
不久,荀公入京,升任兵部侍郎,總攝戎務。因年老,命織素與庶母進京。織素因路途勞累而生病,來到一女觀修養,見觀中有仕女畫一幅。畫中女子,乃薛姓小姐,為梁王外孫女。織素在觀中修養了幾日,病體好轉,告別女冠,乘船進京。中途,忽然接到父親來信,說由于邊界戰事失利,被打入天牢,虧呂丞相大力相救,得以赦罪,遠赴邊塞從軍。關于呂家求親之事已經答應,接信后即回家與呂子成親。織素得信,思慮萬千,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后想起女觀中仕女畫中人,想以薛女代之。于是假稱生病,暫居在開封原舊婢蘭芝家。此時,郡主遵夫命,以“翠香閣”命題,為薛小姐選擇佳婿。織素知悉后,就假桂一枝之名進呈作文。郡主見文章可圈可點,十分歡喜,吩咐接見一枝。織素無奈,只得男裝進見。郡主見后,又親試其才,相當滿意。于是行聘、結婚,兩個雌鴦鴛就在這熱鬧喜慶的氛圍中進了洞房。面對這尷尬局面,織素只好以沒有得到父命成親為由,不與小姐同床共枕,但又往往在暗處獨自感嘆,小姐頗為納悶。織素為防事情泄露,假說會試期近,告辭眾人,往京中趕考。于是留下兩封書信,托蘭芝將來轉交郡主后,回到了老家。呂相之子即差人前來商議迎娶之事。織素即以父親罪名沒有昭雪,堅決推辭。
一枝在浙,勤奮攻讀,不久高中鄉試頭名。進京后,試畢三場,金榜題名,又中探花,心里非常高興。郡主派來的老仆發現這個一枝并非自家姑爺,連忙回去報告郡主,郡主即召蘭芝詢問,蘭芝進呈織素所留書信。至此,恍然大悟。薛小姐為織素深情所感,專程進京請大姨媽入宮,為貴妃之女與呂相之子說媒,替織素解圍。桂冬榮在軍中立下不小功勞,后報捷班師,圣上大悅,論功行賞。呂丞相又奏荀景華在邊塞的勛勞,使荀公得以回朝復官。荀公拜謝呂相兩次相救之恩。一天,荀公邀桂家父子來府敘談,正好織素信到。看后,才知織素已為一枝聘下薛小姐。面對如此賢淑才女,桂冬榮只能感慨敬佩;荀景華只好感嘆惆悵;而一枝只有感動滴淚。
不久,天子下旨,招呂相之子為駙馬。薛小姐與織素同事桂一枝,夫婦三人相愛如初,相敬如賓。一枝在弘治皇帝手下,官拜吏部尚書。及正德皇帝即位,桂冬榮、荀景華均以天年告終,一枝亦謝官還鄉。其間,荀夫人生一子一女,薛夫人生二子。子、婿仕途經濟均有作為。
上一篇:《素娥篇》介紹|賞析
下一篇:《綠牡丹全傳》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