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壑泉聲圖
清·姜實節作
紙本墨筆
縱九九.三厘米
橫四六.四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自從元代畫家倪云林以獨創的折帶皴法表現江南平遠景色后,發展和豐富了我國山水畫的技法,為明清以后的眾多畫家所仿效,清代的文人畫家姜實節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畫品,雖然稱不上當時第一、二流畫家,但在清代專師云林的行列中,卻可以稱得上是比較成功的畫家。
畫家年幼時,曾隨同其父(姜埰)游覽吳中地區,攀登堯峰山,時隔四十六年之后,友人相邀,再次游覽故地,觸景生情,追憶往事,乃感懷而作此圖。
圖作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畫面的布局,取上下對折構圖法。近景是坡堤縱橫,湖流縈回,堤上有雜樹數棵,枝干細俏,樹葉疏朗,樹蔭下有石亭一座,亭空無人,孤獨地坐落其間。中間是一條寬廣的平湖,湖的彼岸,一壑隆起,即堯峰山,據記載稱山在江蘇吳縣(今蘇州吳中區、相城區)西南山麓,有岷山、花園山、鳳凰池、小赤壁、紫石池,唯堯峰最高,相傳堯時洪水泛濫,吳人避居于此,故以此為名。其堯峰山的結構,都是由無數塊形狀不一的巨石相互重疊堆積而成,山澗有一道清泉,正潺潺地流入湖中。遠山蜿蜒,時起時落,頗有流動感。畫面氣氛開闊清曠,從景物的描寫中,可以分辨出此時正為蕭瑟清冷的高秋季節。通覽全圖,貫穿著倪畫的基本筆調,畫家能熟練地掌握倪畫的表現技法,任意揮灑,達到神肖的程度。其山石的畫法,是以淡墨偏鋒勾出外部輪廓,再以濕筆暈染,濃墨點苔,顯得清潤渾厚,無煙火氣。樹木的描寫,先以中鋒勾勒樹干,再以樹木的不同形態和種類,稍為點簇,畫出相應的基本姿態。兩岸相隔,中間是一湖水,畫家卻匠心獨運,不畫波紋,只留有空白,而且能利用這湖水與天際的大片空白,作長篇的題識,來補充畫面的空間,不僅沒有使畫面產生擁塞的現象,反而更加突出了文人畫詩、書、畫三結合的效果。這是姜氏仿倪作品中的精品。
一壑泉聲圖
圖中鈐有朱文印“萊陽”、“實”、“虎丘鶴澗”、“姜仲子”與白文印“姜實節印”、“學在”等,經過清李佐賢收藏,《書畫鑒影》中有著錄。又在《清朝書畫譜》、《中國名畫》第三十八集、《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諸冊中有影印本傳世。
上一篇:《豪家佚樂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西齋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