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攜妓圖
明·郭詡作
紙本水墨白描
縱一二三.八厘米
橫四九.九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圖表現東晉名士謝安的事跡。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聰慧過人,器度不凡,未入仕前便名重于時,朝廷屢次征召,皆以病辭,隱居會稽(今浙江紹興)之東山,放情山水,以聲色自娛,每出游必攜妓同行。時東晉偏安江南一隅,強敵虎視左右,當此存亡之秋,謝安乃出仕司馬,后得民望升任宰相。太元八年(383),謝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苻堅百萬大軍于淝水。此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謝安棲隱東山的故事,是中國繪畫史上經常表現的一個題材,例如北宋的崔白就曾畫過《謝安登東山圖》兩幅,《宣和畫譜》評為:“非其好古博雅,而得古人之所以思致于筆端,未必有也。”遺憾的是,崔氏的這兩幅作品都已經失傳了。
東山攜妓圖
不過,郭詡此圖倒也稱得上是“得古人之所以思致于筆端”的逸品。畫面上,謝安清須飄灑,氣宇軒昂;三妓云發高聳,緩步隨后,作為謝安隱逸生活的陪襯。根據主題需要,畫面全以水墨勾染而成,顯得淡雅古逸;線條流暢舒放,勁健有力,為謝安逍遙自適的形象塑造倍增豐采。右上有郭詡題詩云:“兩屐東山踏軟塵,中原事業在經綸。群姬逐伴相歡笑,猶勝桓溫壁后人。”實際上是借謝安的故事,自寓逍遙豪邁、情狂不羈之意。詩后有“嘉靖丙戌春七十一翁清狂道人泰和郭詡識”落款,可知此圖乃郭詡晚年手筆。
郭詡亦擅山水,曾“南窺九嶷,踐衡岳,轉溯建康,東入吳越,折北經汶泗,吊古齊魯之墟,極抵帝里,過代汴以歸,曰:‘畫在是矣,何譜也!’其后肆意手摹即成山水,畫已,題詩其上”(《畫史會要》卷四)。在當時,郭詡與吳偉、杜堇、沈周是齊名的。近代繪畫史的研究都把他歸于浙派院體一路,這是不確切的。從里籍上看,郭詡是江西人;從生平事跡來分析,他曾“被征入京師,大珰蕭敬啖以錦衣官,固謝卻”——顯然,與浙派院體是不相關涉的。從畫風體貌來看,郭詡的筆墨雖屬剛健的一路,但他放中有收,振蕩中不失文靜的氣概;同時,他十分注重詩、書、畫的結合,體現了文人畫的特色,為士林所重,與浙派院體的行家風規顯然不同。凡此種種,都可從《東山攜妓圖》中得到具體的印證。
上一篇:《雪夜訪普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鐵笛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