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賞圖
明·姚綬作
紙本設色、水墨
縱三一.二厘米
橫四八.三厘米(略有大小)
藏上海博物館
此圖是姚綬七十三歲時的作品,又叫《心賞山水冊》,有《仿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水村圖》、《蕩舟歸莊圖》、《仿趙伯骕芝芳圖》、《濠梁坐釣圖》、《孤山泊舟圖》、《鸚湖舟行圖》、《西湖圖》等。每圖并有對題詩詞,引首自題“心賞”兩字,又書“心賞冊引”一篇,詩文圖畫兩相并美。
冊中數幅為仿前人之作,若《鵲華秋色圖》,結構與趙孟頫的原作相近,只是山巒和樹木、村舍的安排較為緊湊,減省了林木間葭葦的點綴;筆墨的勾皴趨于簡略和光潔,更多以濕筆出之;色彩以淡青綠和赭石為主,不如原作之秾麗,使畫面別有一番明潔清雅的意蘊。另一幅《芝芳圖》,雖題仿趙伯骕,但更多采用了唐人整飭古質的筆法。從技巧角度言,這些畫幅不及前代大師那樣精熟,顯得有些力絀不支。但畫家其意并非單純的臨撫,而是借前人的畫題體現自己追求古雅的藝術意趣,誠如明楊循吉《松籌堂集》所評的“進學唐品得古意”。這種略帶拙意的畫格,正是明代許多文人業余畫家的特點,畫史上稱之為“利家”畫。
心賞圖
圖冊中其他畫幅的內容,大體沿襲了元文人畫家的隱逸山水主題,然而基于畫家本身的閱歷和修養、品性等因素,又鑄上了濃厚的個性色彩。姚綬曾在天順八年(1464)四十三歲時中進士,以甲科官至監察御史。成化初出任永寧知府,不久辭官回到家鄉嘉善,居住在大云里,于流泉竹林之間筑室名丹邱。又造一艘舟船,題額日“滄江虹月”,他學著米家(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書畫船的樣子,乘舟泛游吳越江湖,以吟詩作畫排遣歲月。這種忘情泉石煙霞的悠閑生活情趣,很自然地流露在他的作品里。如《水村圖》,春江蕩漾,白鷗浮游水面,陂岸板橋,杏樹孤亭,隔河竹林深處有人家,一派秀美的水鄉景色;《孤山泊舟圖》,一座青山拔地而起,周圍峰岫在云濤霧海中忽隱忽顯,山腳下翠樹屏列,湖光瀲滟,拱橋垂柳,孤舟泊駐湖心,傳寫出杭州里湖孤山雨后的奇幻風光。其他若《鸚湖舟行》、《濠梁坐釣》等圖,都表現出文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中的怡然心情。畫面的構圖簡潔平實,色彩輕快鮮明,充溢著平和明朗的氣氛。我們試把它們與元代的隱逸山水畫比較,就不難發現,無論在意境構造和藝術情調上,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姚綬生活在社會趨于穩定繁榮的明代中期,盡管他中年解官歸里,但心境是寧靜舒放的。不像元四家那樣,懷有因時世動蕩、政治窳敗而產生的不穩定感和失落感,因而他們所寫的作品里蘊含著憤世絕俗的情緒,表達孤獨、凄冷的心境。姚綬對自然山川的感受更多帶有愉悅的審美享受意味,這正是時代的使然。其山水畫審美意趣,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姚綬的繪畫淵源出自趙孟頫以來的文人畫體系,“其于吳仲圭、趙松雪、王叔明數家墨氣皴染,俱妙得神髓”(《無聲詩史》)。此圖冊集中體現出他的藝術特色。其中用筆的渾重凝練最得吳仲圭的要諦,如《蕩舟歸莊圖》里,坡石和樹木渾厚的勾斫線條和側筆皴染法,樹葉的重墨點染,俱取法仲圭。還有一類松秀蒼潤的筆法,又是汲取了黃公望的長處,這在《鸚湖舟行圖》和《西湖圖》的山巒畫法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同時他對趙孟頫那種溫潤秀逸的筆墨也深有領會,《鵲華秋色圖》和《水村圖》即頗有趙氏遺韻。而《孤山泊舟圖》,則可稱是他設色山水的創格,圖中孤山用粗重的線條略加勾皴,然后敷染赭石和青綠,并用“嵌寶點”密點苔,使主峰分外明艷奪目。云海中的峰岫以淡墨渲染,猶如玉簪插空,湖邊的叢樹以汁綠用點放筆漬染,青翠欲滴,加上迷濛的云霧和大片茫茫的湖面,使全幅畫既鮮艷明麗,又深遠空靈,若夢幻中的仙境,令人神馳意蕩。畫家正是以心來體察自然,并巧妙地熔水墨、青綠、勾皴、潑染等技法于一爐,才創造出獨特的風貌,這在當時山水畫中是很少見的新格。作者自己在引言中就說過:“妙奪天造,得于言意之表者,洞徹于一覽之間,是不以目為目,而能以心為目也。”
冊前有清莫和題內簽,歷經清何昆玉,近人朱葆慈、謝剛國、謝況、周鴻孫等收藏。
上一篇:《梅下橫琴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山茶白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