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白羽圖
明·林良作
絹本設色
縱一五二.三厘米
橫七七.二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林良長于水墨寫意,然而這種縱橫捭闔的高超技巧是建立在堅實的寫生基礎上的。正如《廣東府志》所指出:“雖祖黃筌、邊景昭,然榮枯之態,飛動之勢,頗有心得,遂成一家。”《無聲詩史》評他“畫著色花果翎毛極其精巧”。唯先有極精工,才能進而縱放。在他的傳世作品中,《山茶白羽圖》便是一幅工整精致的杰構,顯出其精深的功底。
此圖寫春天山野一隅,一方突兀的巉巖占據畫面中心,石上站立一只雄白雉,它那挺胸振羽的姿態十分俊美。下面土坡另一方巖石下,雌雉卻在緩緩地邁步。一對白雉一顯一隱,上下呼應,頗有生趣;同時造成構圖上的變化,不至失于刻板。巖石的背后生長著一株山茶樹,枝葉上下前后穿插,疏密分布得體,枝頭上綻開朵朵粉紅色的山茶花,與白雉美麗的羽毛交相輝映。橫向的干枝上跳躍著一對喜鵲,仰首而視,似乎正在喳喳鳴叫。全圖洋溢著春季山地歡洽的氣氛。如果說,宋代宮廷花鳥畫往往注力于對自然花草禽鳥的人工雕鑿和美化,帶有玩物觀賞的意味,那么林良筆下的生物,更著重表現它們躍動的天趣,歌頌自然生命力的旺盛。兩種不同的藝術意趣,反映了宮廷繪畫審美崇尚的變化。這一幅圖在筆墨技法上,具有工寫結合、剛柔相濟的特色。白雉、喜鵲運用精細的勾勒法,羽毛的勾線細如毫發,尤其雄雉雪白的背羽和尾羽,都用極細膩的暈染技法,表現出片片羽毛遞蓋的質感和色感。狀物寫生的精確,可謂深得宋代院體畫周密不茍寫生傳統的真髓。在準確描寫物態的同時,畫家又十分重視情意的表達,如雄雉悠閑俊逸的神氣,一對喜鵲相依鳴叫的親昵意態,無不染上一層濃厚的情感色彩,使觀者從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圖中樹木的畫法發揮了畫家水墨闊筆的長處,巖石用剛勁峭利的斧劈皴和渾肆的水墨刷染,把巉巖峻硬的體勢刻畫出來;樹干的筆法遒勁流動如草書,這些硬朗富有金石意味的筆法,恰與禽鳥柔和細致的筆調形成強烈對比,在藝術形式上起到以剛濟柔、以粗襯細的作用,從而使畫面主體的雉、鵲格外引人注目,而不至于被繁瑣的背景鋪陳所淹沒。這一方面反映出畫家工寫兼備的高妙技藝,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他善于處理繁簡、剛柔關系的藝術構思才能。
此圖是林良傳世作品中不多見的較為工整之作,圖上僅署款“林良”,未題年款。從畫風推斷,應是他較早時期的手筆。
山茶白羽圖
上一篇:《心賞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灌木集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