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柯如何?① 如何砍個斧柄?
匪斧不克。② 沒有斧頭不行。
取妻如何?③ 如何娶得妻子?
匪媒不得。 有了媒人就成。
伐柯伐柯, 砍斧柄呀砍斧柄,
其則不遠。④ 斧柄樣式近在旁。
我覯之子,⑤ 我盼到了意中人,
籩豆有踐。⑥ 今兒晚上就拜堂。
【注】①柯:斧柄。②匪:通非。克:能。③取:通娶,④則:準則,樣子。⑤覯(gou):遇見。之子:這個人,指其妻。⑥籩(bian):竹制的食器。豆:木制的食器。踐:陳列整齊。按《詩集傳》謂“籩豆有踐”為“同牢之禮”(即婚禮)。
這是男子在婚禮上唱的歌。開口即言“伐柯”,比中有興。《詩經》中言及男女婚配常及“伐柯”、“析薪”、“束薪”。這樣開頭,渲染出了喜慶氣氛。下面用伐柯須斧比娶妻須媒,連用兩個“匪……不……”雙重否定的條件句,似乎把娶妻說得難乎其難,殊不知這是新郎官的狡獪,他是有意在耍弄那些恭聽“戀愛經驗”的小伙子,請聽下面的歌唱,又說得是那么易而又易。“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砍斧柄照手中的樣子砍一個就是了,那么“取妻”呢,他沒有直說,也許那樣對新娘子有點褻瀆,他只說桌上禮品擺了一排排,這不就是娶到手了么?比照前段“伐柯”、“取妻”的對仗,后兩句也許可以換成:“取妻取妻,就在眼前。”不這樣說而那樣說,顯得委婉風趣些,同時,以特寫突出“籩豆”,也使得這個婚禮在場面氣氛上顯得更為生動、更為熱烈。
人們閱讀此詩,興趣是在感受那種喜慶氣氛,并體會主人公如愿以償的心情,而不是真的領教“戀愛經驗”。或許此詩產生較早,曾作為歌謠廣為流傳,不經意間真的成了關于婚姻和生活經驗的諺語,這首詩前面幾句也出現在《詩經》的《齊風·南山》中,《禮記·中庸》亦引以談說修身治人,而“作伐”、“伐柯”、“執柯”一直使用到今天。
關于這首詩的意旨舊說皆以為“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詩集傳》于字句解釋多有可取,但仍附會上美周公之意,因此顯得生硬。近人多認為是婚姻歌謠,雖然具體解說也有點不同,但總的來說是接近詩的原意的。
上一篇:《二子乘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伐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