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侍宴圖
南宋·馬遠作
絹本淡設色
縱一二五.六厘米
橫四六·七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一幅山水與界畫相結合的大構圖,稍小于故宮博物院的《踏歌圖》。從題目看,似一幅人物畫,其實不然,盡管從構圖上說人物的活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終因形象過小而只能體現出一種氛圍。
畫面下部畫兩重廣廈,前排五楹,華燈初上時分,堂內左右兩室各有兩女侍立,中室有穿官服者七恭候,畫面未出現主人形象。堂前平臺上十六名舞女,排列錯落有致,執燈而舞。一叢叢梅樹環繞著這組建筑物的前后左右,兩棵古松聳立于后;遠山疊嶂,屋宇映蓋其間,前后景之間以云煙過渡,產生深遠的空間感。廣廈、平臺的燈光與遠山的黝暗比照,頗有夜色蒼茫之感。畫上方題:“朝回中使傳宣命,父子同班侍宴榮。酒捧倪觴祈景福,樂聞漢殿動歡聲。寶瓶梅蕊千枝綻,玉柵華燈萬盞明。人道催詩須待雨,片云閣雨果詩成。”畫面左下邊款署:“臣馬遠”。
《華燈侍宴圖》以俯視的角度寫華燈初上時分豪門達官酒宴的情景,馬遠的興趣并不放在細寫堂內宴席的豐盛,或宴飲主人與眾賓客的活動上。他的獨特構思表現為處理這一題材時,成功的外部環境描寫烘托出室內的豪華與歡樂氣氛。從遠處看,朱漆門扉的高屋深堂,以黛山作屏,青松環列,梅叢簇擁,在蒼茫夜色里室內、平臺華燈光照如晝,一群歌伎舞女翩翩起舞,為主人為賓客助興作樂,堂前的描寫已足以啟迪觀畫者想象到堂內可能有的一切了,確乎用不著花費更多的筆墨對堂內作細描詳寫。建筑物畫得細致而不死板,頗顯雄偉之氣,前人評說馬遠為界畫“專門名家”,實非妄語。
華燈侍宴圖
馬遠畫松的方法很具特色,用筆瘦硬如屈鐵,枝條長而斜向出,所以又有“拖枝馬遠”之稱。他畫山,從不作全景式構圖,常取山之一角或一峰給予突出的描寫,“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南宋院畫錄》),人謂“馬一角”。這是馬遠在繼承前人山水畫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的成果,是他對山水畫形式美感探索的可喜成就。后人有一種意見認為“馬一角”構圖法是馬遠對南宋偏安一隅的政治感慨,當是對馬遠藝術的誤解。
上一篇:《貨郎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踏歌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