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書圖
五代·南唐·王齊翰作
絹本設色
縱二八.四厘米
橫六五.七厘米
藏南京大學
王齊翰為五代南唐后主時翰林待詔,宋《宣和畫譜》說他“畫道釋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隱巖幽卜”,是當時人物、山水兼擅的名畫家。同書記載有這樣一件事:開寶年末,步卒李貴,于金陵佛寺中得到王齊翰畫羅漢十六軸,為商賈劉元嗣高價售之,攜至京師,質于佛寺。而當元嗣取錢贖時,寺僧以過期拒之,元嗣便訟于官府。當時趙炅任京兆尹,“一見大加賞嘆”,遂留畫并厚賜寺僧與元嗣。閱十六日,正值趙炅即帝位,即為宋太宗,便命十六羅漢為應運羅漢。
王齊翰是個多產畫家,宣和御府就藏其一百余件人物作品,這在五代宋畫家中不多見??上н@些藏畫俱已失傳,這件《勘書圖》(又名《挑耳圖》),為王齊翰僅有傳世真跡,是今天研究這位南唐名畫家的唯一實物。畫面表現了一位側身倚椅、袒胸光足的文士,在勘書之暇作挑耳之娛的情景。在其前面有一書案,置有堆疊的書籍、展開的卷冊,以及筆硯等;在其身旁,立一手持茶具侍童。勘書者身后有屏風三疊,占據了畫面大部分空間,上繪青綠山水;屏風左前亦設一長案,放有書箱、畫卷等物。圖中勘書文士青須微灑,頭略右側,閉左目,上翹光腳姆指,勾畫出那搔著癢處所特有的神態。作者緊緊抓住了這一典型細節,使作品小中見大,平中生奇,真切動人,妙趣橫生,真實地再現了南唐文士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當時文士的典型形象,是一件神、情、趣兼備的優秀作品。
在設色處理上,文士衣著白色,僅以線條勾就,在青綠山水背景的襯托下,更顯得清雅逸致,以這種白描畫表現文人雅士是最為合適不過了。中國白描畫的發展演進,目下尚屬探索研究之課題,文獻載唐吳道子、韓幹、王維、楊庭光等皆畫有“白畫”,但“白畫”應屬“未填色”之壁畫,與“白描”完全不同。王齊翰作有多件白描作品,如白衣觀音像、白衣大士圖等(見《宣和畫譜》),對白描畫的發展有著一定影響。這件《勘書圖》白描人物是研究白描畫發展的重要作品之一。
勘書圖
在運筆線條上,作者明顯接受了吳道子及周文矩之影響,但有自己特色,挺勁飄逸,頓挫自如,有著強烈的節奏感,充滿著作者的創作激情。
《勘書圖》屏風上的青綠山水,對研究王齊翰山水畫的成就十分重要,更是研究中國青綠山水畫發展的珍貴實物。青綠山水,是山水畫獨立成科后的最早表現形式,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完整山水畫,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以青綠勾填法描繪山川,樹葉及人物間以粉彩點染,用筆無“斫”無“皴”,在表現手法上還有很大局限性。張彥遠說他“功倍愈拙,不勝其色”,是很對的。唐代青綠山水畫之代表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在展子虔青綠山水基礎上又有發展,皴斫勾勒,變化相宜,對唐代山水畫發展有重大作用。與王齊翰同時代的山水畫大家董源,畫史上載其“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宋《圖畫見聞志》),惜其青綠山水畫跡已失傳,故益見王氏此圖之重要意義。
屏風畫上,山巒起伏,云煙變幻,樹木蔥郁,一派江南景象。其表現方法,已完全改變了二李的勾勒皴擦加填彩,而是采用了寫意的沒骨畫法。這是繼展子虔的勾填法,二李的勾勒皴擦法以后出現的又一種青綠山水畫的表現形式,這在山水畫史上有一定地位。明末董其昌在圖后跋文云:“挑耳圖屏障畫不用皴擦,唐時沒骨設色山水也?!泵鲝埑蟆肚搴訒嬼场氛J為其“中間屏障間細山水全學王維”。王維以水墨山水畫著稱,也畫過青綠山水,如《山陰圖》卷即傳為王維所作。但王維是否畫過這種沒骨青綠山水,尚無實物可證。故對于屏風上的山水畫表現形式,是“全學王維”呢,還是王齊翰首創,尚有待進一步發現和研究。
上一篇:《高士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閬苑女仙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