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圖
清·王武作
絹本設(shè)色
縱一六七.二厘米
橫五八.七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四王”之首的王時敏對王武的花鳥畫曾有很高的評價,認(rèn)為“近代寫生,率有畫院習(xí),獨勤中(王武)神韻生動,當(dāng)在妙品中”(見張庚《國朝畫征錄》卷上)。他與惲壽平同為清初花鳥畫大家,畫風(fēng)也有一些接近之處,皆以寫生為基礎(chǔ),有清雅之趣。不同的是惲較長于沒骨花卉,王則較長于勾花點葉的寫意畫。
位置安穩(wěn),平而不板,賦色明麗,艷而不俗,是王武花鳥畫的特色。此幅即具有這一特色。右下方偏中,置一太湖石于岸邊,前后穿插萱草、蜀葵,右上方作折枝柳條、榴花,向左下斜出,微風(fēng)拂拂,八哥立柳梢,昂首鳴叫,仿佛聞聲紙上。正是一幅葉茂花濃、盛夏美景、避暑佳境,令觀者若身臨其中,心曠神怡,頗有忘憂之感。這樣上中下穩(wěn)妥安排的構(gòu)圖樣式,為清末民初花鳥畫家畫立式長幅時所取法。
在表現(xiàn)技法上,畫家以水墨勾勒皴染作山石,在點苔之后復(fù)以石青點之,畫得堅實、凝重;用沒骨法間以勾花點葉法寫柳樹枝葉、花草,與山石形成明暗度強(qiáng)烈對比,益覺蒼翠欲滴、鮮嫩飽滿。八哥以積墨法畫之,墨色變化豐富,表現(xiàn)出羽毛的質(zhì)地。近處與遠(yuǎn)處以不同層次的淡墨寫出坡岸,將山水畫的章法吸收到花鳥畫中來,使畫面的境界更加深邃開闊。石旁地面之小草,隨手拈來,似亂而不亂。
左上角安排長方題,起到構(gòu)圖上的均衡作用。自題云:“沉沉簾幕晝?nèi)缒?百合花香榴火然。靜對忌憂堂背草,數(shù)聲啼鳥晚涼天。乙丑仲夏寫并題為舟臣年道兄笑正。震澤王武?!扁j印兩方:“王武”(朱文)、“勤中”(白文)。詩情畫意,結(jié)合得和諧、切貼、自然。
花鳥圖
上一篇:《安晚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秋山紅樹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