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綺麗的北威爾士西北角有個波特美朗半島,它位于特里瑪德克港灣內。北邊是愛爾蘭海,南經圣喬治海峽,直通到大西洋。清晨,沿著山下曲徑漫步,只見灣內萬頃碧波;十點來鐘潮水退后,灣內又袒露出綿亙不斷的沙洲。沿沙洲步行數十米,再趟過一泓水,可抵林木清幽的小島。對岸青山疊疊,深邃澹遠,恍如身在仙境。
島山密集著樣式奇特、色彩鮮麗的建筑群,入口有座巍峨的凱旋門,位于軸心最高處是羅馬式圓屋頂,下面是一排精致的大理石柱廊。許許多多格局各異的小樓,散布在半島各個角落。池塘邊上豎著古希臘雕像。處處都表現著設計者的匠心,猶如一幅構思巧妙的圖案。
這半島遐邇聞名,一到夏季,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他們在此留連忘返,卻不一定知道這片已由英國政府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古建筑風景區,它原是威爾士著名建筑師,克勞夫·威廉—埃利斯爵士用大半生的心血點點滴滴建造起來的。
一九四二年,正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執教的蕭乾,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克勞夫的大女兒蘇珊曾把他帶到這里過復活節。他們是在一次英國筆會的宴會上相識的。克勞夫的妻子阿瑪貝爾曾任《觀察家》雜志文藝編輯,一生寫過許多書。蕭乾在這里住過些日子,在這一家人的照顧下,他終于恢復了健康。
今年初,蘇珊在介紹我國的電視連續片《龍的心》中看到了蕭乾,就通過英國廣播公司給他寫了信,約我們到波特美朗去小住。赴挪訪問后,我們前往布里斯托爾去參加漢學家年會。九月二十三日,蘇珊和她丈夫尤恩開了六個小時的車,把我們從布里斯托爾接到這座半島。
一個人貴在有個理想,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辭世之前,這個理想可以變為事實。對于克勞夫·威廉—埃利斯來說,就正是這樣。
一九○五年,他設計的第一座樓房平地而起。一九七三年,在九十歲高齡上,他的最后一座建筑竣工。那是坐落于英國湖區坎布里亞的多爾頓會堂。由于他一生在建筑業上的卓越功績,他被英王授予爵位,然而使他聞名于世的,則是他一手設計興建的波特美朗。
一九二五年,克勞夫偶然聽說他的一家遠房親戚要脫手小漁村阿貝里亞(波特美朗是克勞夫以后另給這個半島起的名字)的一片地產,便跑去看了。那里距離他的老家只有五公里遠,只見滿山郁郁蔥蔥的參天古木,形成一堵林墻。藤蘿纏繞,蕨類叢生,奇花異卉,姹紫嫣紅。這千姿百態的景色,使得克勞夫一見傾心。他不但當即把這塊寶地買了下來,還將歷年從事建筑業所得進項,掃數投在這座半島上。二次大戰前,整個半島歸他所有了。他的目的絕不是置產,而是要利用這地方把英倫三島各處拆除下來的古建筑局部,重新組織在這里,讓它們和天然美景相得益彰。
三十年代中葉,克勞夫在一份地方小報上讀到威爾士東北部弗林特郡的那座十七世紀的艾穆萊爾華廳即將被拆毀拍賣的消息。他馬上乘火車趕了去。他年輕時曾看過該廳頂棚用石膏雕成的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赫拉克雷的生平偉跡。他咬咬牙(也勒勒褲帶),決定自己把它買下了。頂棚本身倒只花十三磅就到手了,但是那其重無比的榆木梁柱,鉛皮門窗,連同石質中欞,壁爐等等都是一古腦兒買下來,再加上拆卸,搬運,貯存,重建,足足花了好幾千英磅!然而克勞夫心疼的不是錢,而是這世間罕見的文物。如今,這座易名為赫拉克雷的華廳,巍然屹立在波特美朗半島上,使千千萬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得以飽享眼福。
就這樣,波特美朗成為行將被拋棄的古建筑的收容所了。
經過十幾年的慘淡經營,波特美朗半島上修建起了旅館、餐廳和商店,成為英倫三島別一洞天的旅游勝地了。一位建筑師早年的理想就這樣變成了現實。
從山坡上的亭子里,可以俯瞰整個半島。這些古色蒼然的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二世紀的一座矗立在中央的白樓。墻上雕滿花紋,有著淡藍色羅馬式圓屋頂,論巍峨,當首屈一指;而尖尖的鐘塔,倚山傍水,池水上印著藍天白云的倒影,輝映成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島上到處叢生的植物。由于茂林修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又有大西洋暖流,肥沃的土壤,在北威爾士其他地區只能在溫室才能成活的花草,在這里卻朝著陽光雨露,旺盛地茁長。山坡上,池塘邊,遍布繡球、木蘭、藏紅花、百合、蒼蘭、銀蓬花、風信子、觀音蘭、爭相怒放,有的給建筑物鑲上瑰麗的花邊,有的為奇峭的崖壁涂上斑斕的色彩。風送馥郁,使人心曠神怡。柏樹、棗椰樹、銀杏、圣櫟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種古木,高可蔽日。
老克勞夫生前承包了二百多項建筑工程,私生活卻極為儉樸。他把一顆心撲在公共事業上,為了實現他對建筑美的理想默默地做著奉獻。
使我驚服的是,波特美朗并不是克勞夫家的私產,他們已經把它統統捐給了國家。遺族除了作為工作人員的薪金,不另拿一個便士。我和這位老人雖無緣相見,在他的后代身上,卻依稀看到了這位理想主義者的影子。
1984年11月20日
(1985年《報告文學》5月號)
賞析讀完這篇文章,我們恍如置身于波特美朗仙境之中,飽覽了那山那水那草,還有那沙洲、小樓、雕像的勝景;結識了克勞夫先生及其遺族,為克勞夫先生理想的實現而高興,為克勞夫先生奉獻精神而感嘆!作家筆下的景色是美麗動人的,作家筆下的人物也是美好感人的。
作家并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寫景是為了譽人。波特美朗半島是令人神往的,除了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外,更主要的是那里樣式奇特、色彩鮮麗的建筑群。作家以細膩的筆觸,詳細地描畫了島上的建筑,特別是赫拉克雷華廳的建設經過;更以深情的筆墨記敘克勞夫這位建筑師克勤克儉、含辛茹苦營造波特美朗的經過。克勞夫一生以建筑為業,曾承包二百多項工程,但主要精力卻是花在波特美朗上。為了使波特美朗成為古建筑的“收容所”,克勞夫幾乎花掉了所有的積蓄,死后,也是獻給國家,不留遺族。其精神實為可嘆!“一個人貴在有個理想,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辭世之前,這個理想可以變為事實。”言辭懇切樸實,卻是畫龍點睛之筆。
寫景、記事、抒情、議論的有機結合,使得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文章寫的是自己和蕭乾應克勞夫大女兒蘇珊之邀到波特美朗小住的所見所想,起筆先介紹半島的地理位置及其美麗景色,接著記述自己到半島來的原因和經過,然后再寫克勞夫的一生。在寫景和記敘之中,插入一些議論和抒情的句子,而寫景和記敘又互相穿插其間,使得文章多姿多彩,富于變化,生動引人。
上一篇:《小窗日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蝸之廬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