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養猴①,衣之衣而教之舞,規旋矩折,應律合節。巴童觀而妒之②,恥己之不如也,思所以敗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張而猴出,眾賓凝眝③,左右皆蹈節。巴童佁然揮袖④而出其茅栗,擲之地。猴褫衣而爭之⑤,翻壺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
(《郁離子》)
注釋①僰(bo)——中國古代西南部的一個少數民族。②巴童——善于歌舞的巴地的童子。③凝眝(zhu)——凝視。眝,張目。④佁(yi)然——在此指神態自然的樣子。⑤褫(chi)——剝去衣服。
賞析據馴獸的行家講,馴獸主要有“強制法”和“誘導法”。僰人給自己養的猴子“衣之衣而教之舞”,并使它們的舉手抬足,回環旋轉,都符合音樂的旋律、節拍,無疑是用后一種方法獲得了成功。我們不能不給僰人冠之以“馴獸專家”的美譽了。
鮑照在《舞鶴賦》中云:“燕姬色沮,巴童心恥。”可見巴童是善于歌舞的巴地小朋友。人乃萬物之靈,看到沐猴而冠,又舞之蹈之,巴童“恥己之不如”,不足為怪。不過,以為巴童“思所以敗之”,是出于嫉火中燒,蓄意去搞破壞,作者所諷刺者,正是這種心懷嫉妒的小人,那則是遠離了劉基的初衷。作者所要贊賞的是,巴童戲猴能出奇制勝,全在于他戰略戰術的得當。巴童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經過訓練的猴子,表面上能達到聞樂而舞的水平,但其貪婪的實質未變,經不起食物的誘惑。在洞察其心,識其貪婪的本性后,巴童瞄準機會,坦然登場。當酒席擺上,“眾賓凝眝”,觀看猴子,“左右皆蹈節”時,巴童揮起衣袖,將茅栗擲地。這是先投誘餌,使之上套,果然眾猴本性畢現,脫掉衣服,爭搶茅栗,直鬧得壺倒桌翻。“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我們看到這里,能不在啞然失笑以后,陷入深思嗎?貪婪者易折,無欲則剛啊。
劉基以為:“今之以不制之師戰者,蠢然而蟻集,見物而爭趨之,其何異于猴。”這是短文所寓托的又一含意,他是借以諷刺元朝統治者率領的那支不聽指揮的軍隊,一群物欲橫流的烏合之眾,見到財物便大肆掠搶,有什么戰斗力?遙想當年,劉基輔助朱元璋與元軍逐鹿中原,元朝的軍隊,在他眼里,無異于僰人養的一群猴子。
上一篇:《束氏貍狌》原文|賞析
下一篇:《荒年轉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