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印①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②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③。慶歷④中有布衣畢升⑤,又為活板⑥。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⑦,每字為一印⑧,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⑨之。欲印,則以一鐵范⑩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⑾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⑿。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貼之⒀,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⒁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⒂所得,至今寶藏。
注釋①板印——雕板印刷,每印一頁書,即雕制一塊木板,然后再印刷。這一技術創始于隋朝。②馮瀛王——馮道,五代時人。③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④慶歷——宋仁宗年號。⑤畢升——北宋杭州一帶的平民。⑥為活板——發明、制作了活字板。⑦錢唇——銅錢的邊緣。⑧印——在此是指字模。⑨冒——覆蓋。⑩鐵范——鐵制的框子。⑾煬(yang)——熔化。⑿砥——磨刀石。⒀“不用”三句——意思是字模不用時,就按各字所屬的韻部分類存放,同一韻部的字放在一個木格子里,并貼一紙制標簽以作標記。⒁奇字——不常用的冷僻的字。⒂群從——同族的兄弟子侄們。
賞析雕板印刷較之手工抄寫已是一大進步,而畢升發明的活板印刷則更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飛躍,是一件重大的科技發明。本文是記述此事最早的科技文獻,對活板印刷作了明白、準確的介紹。使讀者不僅了解了制字、制板的技術原理與活板的使用,還明白了兩板輪印的優越性以及備字、常用字的貯藏、生僻字的及時制作和選用泥料制字的優點等全面情況,對于活板印刷術的推廣是極有價值的。
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對其選料的科學、制作的精密、設想的周到、工效的提高,都時時流露出贊美之情,表現了對平民畢升創造性勞動的肯定和敬佩。
上一篇:《典論論文(節錄)》原文|賞析
下一篇:《隕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