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香》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石成金撰。成金字天基,揚州人。凡四十篇。約成書于清雍正乾隆之交?,F存有與 《通天樂》 的合刊本。
《雨花香》是清代擬話本小說集。石成金將其名為《雨花香》,寄寓著作者的創作主旨。其《自敘》說:
昔云光禪師于江寧城南,據岡阜最高處設臺,講經說法,每日聽者,日常千余人。如欲涉世者,聽講經而善愈進于善,雖有不善,亦悔改而從善;或有志書世者,聞法而心明性朗,其功勝于恒沙寶施。緣此而感召上天雨花,異香遠襲,后名其地為雨花臺。游人登其巔,則江彩與林巒交相映帶,大是奇觀。自梁歷今,昭然耳目,垂諸不朽。予欣羨久矣,乃將吾揚近時之實事,漫以通俗俚言,紀錄若干,悉眼前報應須知,警醒明通要法,印傳環宇。凡暗昧人聽之而可光明; 奸貪刻毒人聽之而頓改仁慈敦厚;若有憂愁苦惱之徒,聽講而得大快樂;或遇毀仙謗佛之輩,自聞談說,亦變虔信皈依; 若夫出世之高哲,任習凈土,任專參悟,可照其功而證果位。是為善有如此善報,為惡有如此惡報,皆現在榜式,前車可鑒。種種事說,雖不敢上比云師之教濟雨花,然而醒人之迷悟,復人之天良,與云師之講義微同,因妄以《雨花香》 名茲集。
這段話清楚地表明了石成金創作此書,全系為了 “醒人之迷悟”和 “復人之天良”。所以,他摭拾 “吾揚近時之實事” 四十種,“漫以通俗俚言”,匯集成書,與禪師宣講的教義“微同”。全書的核心思想是為世人樹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的各類“現在榜式”,以作 “前車之鑒”。各篇小說的故事、人物和議論皆為此而立。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洞見其全部的藝術奧秘。
石成金生活的時代,正是滿清王朝鞏固了統治的所謂“盛世”時期。但是,中國封建社會表面上的“繁榮”,掩蓋不了其軀體的日漸衰朽。農民革命風起云涌,新思想潮流奔騰流淌,嚴酷的文字獄激起的反彈深藏于知識文人的心靈……,這一切都在積聚著埋葬這個封建王朝的強大力量。然而,他畢竟生長在“中國太平之世”,過著 “布衣蔬食,飽暖無災” 的生活,對清王朝的統治依然留戀。其畢生研讀圣賢經書,苦攻舉業文章,說此皆為 “修齊治平之學”,“以為報國安民之資”,終于榮登進士,官援知縣,成為封建統治集團中的下層官員。告老還鄉后,潛心著書,其基本立場仍然是要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他奉勸世人的那一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之類的說教,目的是要弘揚傳統的封建道德,全書大大小小數百人,上至丞相、狀元,下至平民百姓,舉凡社會上的三教九流,諸般人等,都可分為善、惡兩類。為善者皆有好報,為惡者都有惡報。一切“現在榜樣,報應分明”(第六種《洲老虎》)這種因果報應的思想,無疑對穩固封建統治有利,但客觀上也對淳化民風,提高社會的道德水準,抑制奸邪橫行有所裨益。由于作者“取其切實而明驗者” (袁載錫《雨花香》序)的 “揚州近事”作為創作的素材,所以,小說中的因果報應思想大多能強烈地撥動讀者的心弦。在作者描寫的那些所謂 “善報” 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中,他傾注了滿腔的熱情,給予贊揚,以此“榜式” 呼吁世人效法; 在作者描寫的那些所謂“惡報”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中,他則融鑄著無比的憤慨,對其作了鞭撻。從各種“惡報”的藝術形象身上,為非作歹者也許能有某種啟迪和警醒。另外,石成金在 《雨花香》 中還宣揚了安貧樂福和隨遇而安的思想。其第一種 《今覺樓》就是如此。小說借助陳畫師這一藝術形象告訴人們:“人能安分享樂,病也少些,老也老得緩些,福也受得多些,壽也長些”。作者反復強調: “世人要享快樂,只須在心念上領略,則隨時隨地俱享快樂,切莫在境界謀求,不獨奢妄難遂,反多愁苦無休”。其后,石成金特意附了自敘體《惺齋十樂》一文,力圖現身說法,以增強其藝術力量。類似的勸世之作,充斥于《雨花香》全書。它固然能熄滅世人反抗黑暗現實之火,但對追求非分欲望的各色徒眾也是一種約束。由上觀之,盡管《雨花香》全書籠罩著濃烈的因果報應和安貧樂道、隨遇而安等思想,我們還是不能對其采取簡單的否定態度。
尤可注意的是,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石成金和多數知識文人一樣,已隱約地預感到封建統治必將滅亡的命運,所以執筆加入了鞭撻它的大合唱?!队昊ㄏ恪返牟簧倨略诒憩F上述各類思想的同時,于客觀上也描寫了當時真實的社會生活,對人們認識處于大崩潰前夜的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有一定的意義。如小說第六種《洲老虎》描寫周正寅和趙家爭奪一洲灘之事,這塊洲灘在江都縣東鄉三江中,系新生成的。一個說:“這新洲,我們預納了多年水影銀錢,該是我們的?!币粋€說:“這新洲,緊靠我們老洲,應該是我們的?!眱杉音[得不可開交。一日,周正寅路遇一乞丐,忽生奇計,讓其冒名頂替為己子,并在與趙家的械斗中,趁其不備,“將乞丐當頭一棒,”活活打死,再嫁禍于趙家,一舉奪得新洲。小說通過這一爭洲事件,描繪了清中葉社會的黑暗。周正寅之流之所以能橫行鄉里,魚肉人民,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庇護。作者描寫周、趙等互爭洲灘時,“奉院司委鎮、揚兩府,帶領兩縣,公司確勘,稟駁三年有余,不得決斷?!边@助長了他們的氣焰。周正寅打死乞丐后,告官誣蔑趙家。江都縣官將 “趙某并羽黨六人,都鎖拿送獄,審過幾次,夾打成招”,制造了這一冤獄。如此傷天害理,視人命為兒戲之事,只是在乞丐神靈的昭示下,他才審明案情,將周正寅正法。在這則小說中,作者還把筆觸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如乞丐曹某,宦家出身,落拓后行乞市上,家中還有瞽母。但他遇上周正寅后,謊稱“只身”,自投虎口,其目的無非是為了討取主子歡心,以求一點殘羹剩飯。一句 “若蒙老爺收養,恩同再造”,再清楚不過地活現了他的靈魂。從曹乞丐身上,人們可窺見當時社會世風日下和人情澆薄已到了何等地步。
封建官場是封建統治的縮影。石成金涉足其間,親歷過宦海的浮沉,這使他對此的認識大為深化,所以在《雨花香》 中較多地貶斥了封建官史。如第四種《四命冤》 中的孔縣官,是他甚為憎惡的一個。這篇小說敘張雋生于新婚期間,因妻子想家,代她去娘家探望,途中“酷好南風”,與人同去廣東經商不回,家中十分焦急。時妻家內侄吳周恰來探視,遂被張家父母扭送到縣,以殺人之名投獄。誰知孔縣官枉斷此案,一時間屈死吳家四條人命。石成金在說明他創作這則小說的動機時,針對孔縣官說:“凡為官者……切不可任意出入,陷人死地”。“或是任了一時喜怒,或是任了一己偏執,就他言語行動上掐定破綻,只憑推求,又靠著夾打敲捶,怕不以假做真,以無做有?可知為官聰明(引者按:主觀武斷之意) 偏執,甚是害事。”他在小說之后,又附錄了一篇 《為官切戒》之文,勸諭封建官吏們:“但審問事情,若惟憑夾棍成招,從來并不真實,必須耐著性氣,平著心思,揆情度理,反復詢詰,莫執自己之偏見,緩緩細問,多方引誘,令其供吐實情,則情真罪當,不致冤枉平民,屈陷良善。此種功德,勝如天地父母,較之一切好事,不啻幾千萬倍矣?!钡谌N《失春酒》之后,石成金又附了一篇《公門修行》,強調公門(官場)之人要秉公執法,心存天理,政治才會清明。而第八種《人抬人》 中,他則以縣官熊開楚為例,樹立了一個賢明官吏的楷模。這位熊縣官其實并無多大政績,只因他“不肯多事,小民便享許多安靜之?!薄T谄渲蜗?,冤獄無存,人民安居樂業。后遭讒言被貶后,乃由劉御史薦舉,進京赴任,“官宦士民齊到縣前恭送,人千人萬擬擠不開”。盡管囿于種種原因,石成金在小說中不敢過分放肆,只是微露鋒芒,但讀者從《雨花香》 中還是能領略到他對封建統治集團的強烈不滿之情。
馮夢龍在《 〈情史〉序》 中說: “我欲立情教,教誨諸眾生?!痹谶@一思想指導下,他編纂的擬話本小說集“三言”,凸現了濃郁的“情欲”觀。而石成金則把《雨花香》也當作禪師勸善懲惡的講義,表現了強烈的因果報應思想,兩人的說法雖然不同,基本精神則是一致的,即把文學作品當作塑造人的靈魂的工具。從馮夢龍的 “情欲”觀到石成金的 “因果報應”觀,大約只過了一個世紀,然而,擬話本小說的美學追求卻有了重大的變化。作為與程、朱理學相對立的 “情欲”觀,在晚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思想潮流之一。馮夢龍肯定人的欲望,并在一定程度上追求某種個性解放的思想,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石成金弘揚“因果報應”,雖有某些值得肯定之處,但畢竟蒙上了較多的封建道德的說教。尤其是在《牛丞相》、《狗狀元》、《說蜣螂》等小說中,他把這種因果報應的思想推到了極端,津津樂道于一些荒誕怪異的故事,宣揚封建迷信的宿命論,不可與馮夢龍同日而語。從我國擬話本發展的歷史來看,它在思想上由崇“情”而揚“善”,不能不說是一種退步。這固然有時代、社會等各種原因,也與作者的世界觀密切相關。
《雨花香》在藝術上并無多少可取之處。它只是對生活中發生的實事加以記載而已,但由于作者在表現思想主題時,能注意人物的描寫,所以不少篇章仍有可讀之處,人物性格也較為鮮明。如上述例舉的周正寅、孔縣官以外,第二種《鐵菱角》中的汪于門,也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這篇小說中,石成金通過各種典型事例的描寫,表現了這個“頗有心機,性極鄙嗇,”“一錢不使,二錢不用”的吝嗇鬼形象。例如,他的諢名叫 “鐵菱角”。小說寫道:
他心血苦積的銀子,竟有百萬兩,他卻分為財、源、萬、倍四字,號四庫堆財利。有這許多銀子,時刻防間。他叫鐵匠打造鐵菱角,每個約重斤余,下三角,上一角,甚是尖利,如同刀槍,俱用大篾籮盛著,自進大門天井到銀庫左右,每晚定更之后,即自己一籮一籮捧扛到各路庫旁,盡撒滿地?;蛉瞬恢?,誤踹著跌,鮮血淋漓,幾喪性命。到五更之后,自己又用掃帚,將鐵菱角仍堆籮內,復又自捧堆空屋。雖大寒、大熱、大風雨,俱不間隔。其所以不托子侄家人者,恐有歹人通同為奸。
類似這樣的細節描寫,在小說中還有多處。由于石成金能緊扣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反復渲染,其筆下的不少人物較為鮮明、生動。這是《雨花香》在藝術上成功之處。但是,由于作者的本意主要在于弘揚封建道德,所以這些小說中的人物身上大多涂抹上一層陳腐的說教油彩。為了凸現作品的思想主題,在小說的開頭和結尾,石成金插入了大量議論,甚至在部分小說之后,又附上自己撰寫的其它勸世文章。這從小說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有 “蛇足”之嫌。
上一篇:《集詠樓》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雪月梅》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