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華歆王朗》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1]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注釋】 [1]華歆:見前篇《管寧華歆》注。王朗:字景興,東漢末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獻帝時為會稽太守,以兵敗降孫策;后曹操任為諫議大夫,入魏,歷文帝、明帝朝,累官至司空,封樂平鄉侯,卒謚成。為人博學多才,有著述多種,皆佚。
【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個人想要搭船共載,華歆立即拒絕他。王朗說:“船好在還寬敞,為什么不允許他搭乘呢?”不久,強盜追上來了,王朗就要丟下那個搭船的人,華歆說:“起初我所以擔心的,正因為怕遇到這種境況。既然已經接受他托身依靠的要求,難道能夠由于緊急危險而將他拋棄不管嗎?”于是,仍舊照原來那樣攜帶救助他,社會上便憑這件事評定了華、王二人的優劣。
【總案】 華歆是講信義的,又練達世事,考慮問題周密細致。當初對一個陌生人提出搭乘的請求,他不同意,看起來似乎十分冷酷無情。但后來臨到急難關頭,才顯示出他是可以信賴的人,當初的審慎是完全必要的。而王朗則不同了,開頭他未經充分考慮便貿然答應下來,這固然是出自好心;但屆臨賊兵追至的危險時刻,卻又要舍棄以身相托的那個人,品格就不高了。小說中以對照的手法——華歆和王朗相比,各自先后的作為再對比——表現出兩個人識見和處世態度的差異,無須一句評論,則可“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華嶠譜敘》還記載了一個與此條相近似的故事,參讀之下,更可見華歆的為人行事。歆為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令,時值漢室衰微,軍閥混戰,歆與鄭太等六七人,自武關出外避亂。遇見一男子獨行,愿與他們同路,眾人可憐他,都同意了,唯有華歆認為不可,說:“現在處在危險的境地里,禍福患害都很難預料,無緣無故地接受他,有什么必要呢?況且,若發生什么意外,能夠中途再拋棄他嗎?”但是大家看那個人的處境困難,皆不忍心,終于還是收容他同行了。果然,那人半路跌落到井里,人們都主張不管他,獨華歆說:“已經和他結伴了,再拋棄他是不義的。”最后把他救了出來才分手。
喬力
上一篇:搜神記《千日酒》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歸田錄《賣油翁》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