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三人請記·如來與授》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爾時大目揵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④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
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愿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于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①佛,供養恭敬,尊重贊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于最后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凈。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當得作佛,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萬億諸佛,隨佛所行,漸具大道。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殊妙,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嚴凈第一,眾生見者,無不愛樂,
佛于其中,度無量眾。其佛法中,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轉不退輪,彼國常以,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不可稱數,皆得三明,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有大威德。其佛說法,現于無量,
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如恒沙,
皆共合掌,聽受佛語。其佛當壽,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于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后,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涂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后,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
“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凈,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是迦栴延,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
諸佛滅后,起七寶塔②,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國土清凈,
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揵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后,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涂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后,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凈,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揵連,舍是身已,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
于諸佛所,常修梵行,于無量劫,奉持佛法。
諸佛滅后,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諸佛塔廟。漸漸具足,菩薩道已,
于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常為天人,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于佛智慧,皆不退轉。
佛滅度后,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
于未來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注釋】
① 大雄:佛之德號。佛有大力,能伏四魔,故名大雄。 ②那由他:數目字,相等與今天的億數,亦有說為千億的,各說不同。 ③ 七寶塔:七寶裝飾而成的塔。這里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
【譯文】
聽了釋迦牟尼佛的上述宣告,大目揵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弟子都深感震驚,他們虔誠地合起掌,目不轉睛仰望著世尊,異口同聲地說偈道:
“世尊啊,您是世界上最威猛的大英明圣雄,您是一切釋子們的法王,請您大發慈悲,哀憐我等弟子,賜給我們佛的莊嚴聲音吧!您可知道我們心里想著什么,我們看見摩訶迦葉得到佛的授記,就好像佛以甘露灑到我們身上,消除一切熱惱,感到陣陣清涼。好比某人來自饑荒盛行的國家,忽然遇到了大王所吃的飯食,雖然垂涎三尺,但心中依然懷著疑慮和恐懼,不敢立刻就把那些飯吃了,若能得到國王的命令,那才敢去吃食。我們也是這樣,常常想到小乘的過失和不足,卻又不知如何獲得無上智慧。雖然聽佛說我們都可成佛,但心里還總感到憂慮和恐懼,就好像饑餓者遇到國王的飯食而不敢立刻就吃一樣。我們這些人如果能蒙佛授記,那時才會十分歡喜和安穩。世尊啊!您是威猛無比的大英雄,您總是想讓世間的一切眾生都獲得安穩和快樂,現在就請您賜給我們成佛的記號吧!我們此時此刻就像饑餓的人須要教導之后才敢吃食一樣。”
此時,世尊知道諸位大弟子心中所想念的是什么,于是對諸比丘宣言告說:“這位須菩提弟子在未來世中,將朝見三百萬億那由他(注:數量詞,相當于一億)個佛,并供養、尊敬、贊頌,時刻修持清凈梵行,具足菩薩的六度萬行,在其最后一次輪回果報身時將證果成佛,名號叫名相如來,同時還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時的劫名為有寶,國名為寶生。該佛國土地平正,琉璃鋪地,寶樹莊嚴,沒有土丘和坑洼,沒有沙礫和荊棘,也沒有大小便的污穢。各種各樣的寶花覆蓋著大地,到處清凈無染。該佛國中的人民都居住在七寶臺上用珍寶造成的美妙樓閣之中。國中的聲聞弟子無量無邊,即使再大的數字和再多的譬喻也不能測知其數。菩薩眾也有無數億那由他之多。名相佛的壽命是十二小劫。佛滅后,他的正法流傳于世二十小劫。正法之后,沒有證悟的像法也流傳于世二十小劫。這位名相佛經常在虛空之中為大眾說法,度脫了無量菩薩和聲聞大眾。”
這時,世尊欲重宣其言,便說偈道:
“諸位比丘,你們都應專心一意聽我說,現在我向你們宣告:我的大弟子須菩提未來將會作佛,號為名相如來。他在未來世中,將供養無數萬億個佛,并隨佛修行,常行佛行,常修佛修,從而逐漸達到成佛的大道,終于在其最后一次輪回果報身時,得道成佛,具足了如來佛的三十二種非凡相貌,猶如寶山一樣端正而殊妙。該佛國土,莊嚴清凈,名列第一,眾生見了,無不喜歡。名相佛在其國中說法教化,將救度無量無數的眾生。那里菩薩很多,個個聰明伶俐,人人轉不退之法輪,說法普度眾生,所以,該國總是由菩薩來進行莊嚴的。本佛國的聲聞大眾多得不可計數,他們都獲得了悉知過去、未來和斷盡煩惱的三種明達和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種神通,同時還證得了八種解脫,具有很大的威德,該佛說法時,能顯現出無量種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如恒河沙數之多的天眾和人民,都雙手合十,一心聽受佛的教誨。名相佛壽命達十二小劫。佛滅后正法行世二十小劫。正法之后,像法行世也二十小劫。”
這時,世尊又對諸比丘宣告說:“我今天對你們說,這位大迦旃延于未來世將用各種供具供養侍奉八千億佛,個個都盡情恭敬,至誠尊重。這些佛逝世后,大迦旃延都為其建起高一千由旬、橫豎長寬各五百由旬的佛舍利塔。這些佛塔皆用黃金、白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等七寶砌合而成,并以各種鮮花、瓔珞、泥香、末香、燒香以及用絲綢作成的寶蓋、幢、幡等進行供養。在此之后,大迦旃延還將供養二萬億佛,其過程也和供養前面的諸佛一樣。供養這些佛之后,大迦旃延將具足菩薩之道,最終證果成佛,名號為閻浮那提金光如來,并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該佛國內,土地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欄于道旁,妙花蓋地,一片清凈,眾生見到這種莊嚴景象,無不歡欣鼓舞。此佛國中,沒有四種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多有天神和人類,尤其是聲聞眾和菩薩眾更是無量萬億之多,他們都在莊嚴著這個佛國世界。此佛壽命是十二小劫。佛滅后,他的正法流傳于世二十小劫。次于正法的像法也行世二十小劫。”
這時,世尊欲重宣此言,便說偈道:
“諸位比丘,你們都專心聽著,我所說的都是真實不虛、恒常不變的。這位迦旃延弟子將在未來世中以各種各樣美妙的供具供養大量的如來佛,這些佛滅度后,他分別建造七寶塔,并以各種花香供養諸佛真身舍利,終于在其最后一次轉生身中,獲得佛的智慧,證悟了無上圣智,從而即身成佛。該佛國土地清凈,經佛度脫的眾生有無量億萬之多,所以該佛受到十方一切眾生的虔誠供養,佛的光明能戰勝一切,故其名號為閻浮金光。佛國內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和聲聞大眾,他們都已經斷除了對一切外相的執著,通過各種清凈的修行莊嚴這個偉大的佛國世界。”
這時,釋迦牟尼佛又向大家宣告說:“我現在告訴你們,這位大目揵連弟子將在未來世中,用各種供具來供養八千位如來佛,悉皆盡心恭敬,虔誠尊重,這些佛滅度之后,大目揵將為他們各建塔廟。這些塔廟,高一千由旬,長寬相同,皆五百由旬,全由黃金、白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等七寶砌合而成。塔廟中還以各種花朵、瓔珞、涂香、未香、燒香以及絲綢作的寶蓋、幢、幡等進行供養。在此之后,大目揵連還將再供養二百萬億諸佛,其具體經過與前相同。至此,大目揵連將證果成佛,名號為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同時具足十號,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時劫名叫喜滿,國名叫意樂。國內土地平正,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珍珠之花空中飄散,到處都非常清凈,誰看見了都會滿心歡喜,流連忘返。這里,天神和人類很多,菩薩、聲聞二圣更是無量無數。此佛壽命二十四小劫。佛滅度后,佛的正法流行于世四十小劫,接著是缺少證悟的像法時代,像法流行于世也長達四十小劫。”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以偈頌形式說道:
“我的這位大目揵連弟子將在舍去此身之后,先遇見八千個佛,接著又遇見二百萬億個佛。為了追求至高無上的佛道,大目揵連盡心盡力地供養、恭敬每一個佛,并在這些佛面前,修持清凈梵行,奉行受持諸佛之法長達無量數劫。諸佛滅度之后,大目揵連又分別為他們用七種珍寶建起舍利寶塔,并用黃金做成長長的塔剎,還以花朵、諸香、伎樂等來供養這些塔廟。由此,大目揵連漸漸具足了大乘菩薩的六度萬行,從而在意樂國中證果成佛,佛號為多摩羅栴檀香。佛壽長二十四劫,在此期間,該佛常為諸天神和人類演說佛道。國中聲聞弟子極多,猶如恒河之沙一樣無量無數,他們人人具足三種明達、六種神通,個個都有巨大的威德之相。那里的菩薩也多得數不清,他們志向堅定,勇猛精進,都將得到佛的無上圣智,永不退轉。該佛滅度后,佛的正法流行于世四十小劫,隨之而來的像法時代也長達四十小劫。我的諸大弟子中,有五百位具足了威德之相,他們都將獲得授記,于未來世,皆當成佛。我和你們因為有前世的因緣,所以,我今應當為你們說出此法,你們可要仔細諦聽。”
【鑒賞】
佛陀給摩訶迦葉授記之后并沒有立即給須菩提等人授記,所以須菩提等心里感到不安,開始疑惑,他們本來和摩訶迦葉一樣,在“譬喻品”中領解了佛陀為實施權的道理,也發了回小向大的心,但為什么沒有得到佛的授記,到底是哪里還有所紕漏,最后他們得出結論是“心尚懷憂懼”,并誠懇祈請佛陀為他們正式授記。佛陀聽了他們的呈述后,同意祈請,并一一為須菩提、迦旃延和目揵連授記。
須菩提等三人表現出驚栗,這對于已經證得果位的圣人來說是不應該的,究其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是聽聞到這樣的一佛乘法,聞所未聞,給他們帶來的震撼太大,這也是他們下面反省的時候總結出來的原因“心尚懷憂懼”,他們一直在小乘佛法里,而且自認為都已經所作皆辦,與如來同入法性,現在又聽到這樣會三歸一的道理,否定以前的成就,要他們回小向大,所以感到恐懼,《金剛經》上也講:“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對般若法門如此,對《法華經》中所宣講會三歸一道理真正有所體會而感到驚恐也是正常的。第二是看到佛陀已經為摩訶迦葉授記,預言他絕對會成佛,而他們三個對大乘佛法到底是不是合適自己,以后到底能不能成就圓滿佛果,這些問題都因為佛沒有給他們授記而感到不安。所以開始祈請并匯報了自己的反思和顧慮。
為他們的正式授記是分開依次進行的,每個人的授記都是長文和偈頌兩部分,內容大概都是主要圍繞因行、得果、壽命、國劫、眷屬、正像法運等方面展開。
須菩提,意譯為善現,又稱空生,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城人。出生時家中寶藏器物,忽然都沒有了,故名空生。數日后,失去的財寶,又忽然而現,故名善現。十大弟子中,被譽為“解空第一”,在佛教中地位非常高,他的名字在中國為人矚目主要是因為《金剛經》,這部經就是釋迦牟尼以須菩提為當機眾來說的,所以須菩提在般若法門中的地位非常高,甚至在般若法會上,佛命他為大菩薩宣講般若智慧,故而稱之為慧命須菩提。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譬喻品》中,把他的名字列在摩訶迦葉之前,也是表示一種尊敬。須菩提也有很多具有啟迪性的公案,比如須菩提和前面所說的那位大迦葉乞食的作風,形成強烈的對比,摩訶迦葉堅決乞貧不乞富,而須菩提則正好相反,專門乞富不乞貧,為此事兩人也曾發生過討論,莫衷一是,佛陀知道以后,對兩個人都表示不贊成,曾呵斥他們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擇貧富,不分穢凈,嚴肅威儀,次第行乞。大迦葉苦行色彩非常濃,后來依然我行我素堅持乞貧。須菩提則順應佛意。還有一件事是須菩提得到釋迦牟尼佛公開的贊嘆,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三月,弟子們都非常思念,都準備在佛下到凡間時第一時間見到佛,尤其是一位叫做蓮花色的比丘尼,此心甚切,她就變現成為轉輪圣王的樣子在最前面迎接佛,弟子都爭先恐后出去迎接,那時須菩提卻正在靈鷲山的窟中縫衣,結果佛下來后對蓮花色比丘尼說:“你并非第一個見到我的人”,大家都很詫異,“須菩提這時在耆阇崛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他才是真正迎接見到我的人。見法的人,才能真正見到佛,第一個迎接佛陀”,所以大家對須菩提的智慧和境界都心服口服。有人認為《西游記》等文學作品中的孫悟空師父菩提老祖的原形取自須菩提,不止是名字相似,而且作為“悟空”的師父,也符合須菩提的特征。
迦旃延,又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尼子等,意譯剪剃種、文飾等,迦旃延是婆羅門十姓之一,以姓為名。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原出家學外道,后作釋迦弟子。是小乘根本四部中上座部的創始人,據說他善于分別諸經,善說法相,善分別義,敷衍道教,最為第一,故稱“議論第一”。迦旃延生于西印度阿盤提國,為其國王師婆羅門之子,奉國王之命,前往邀請釋迦牟尼,至其國說法。見到釋迦牟尼之后,他決心出家,證阿羅漢果之后回國傳布佛法,使佛教傳播到西印度地區,佛也經常派迦旃延到其他地方去弘揚佛法,深得佛陀的信賴和贊嘆,在僧眾中也很受尊崇。迦旃延也有一些故事,比如出自《賢愚經五迦旃延教老母賣貧品》,古印度阿梨提國,有一位家財萬貫的富豪長者,他貪財吝嗇,兇狠殘暴,他家中有一老婢女,一天到晚地辛勤勞作,常常是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無處居住。一日老婢女到河邊取水遇到迦旃延,便哭訴慘狀,迦旃延三次告訴她貧窮何可賣掉,便讓給她洗浴并取凈水供養迦旃延,隨后為她祈福,又交給她持戒、念佛的法門,老婢女回家后后夜便去世轉生到忉利天,舍利弗到天宮為她說明生緣,便帶著五百天子回到老婢女尸體邊供養并到迦旃延處供養聞法。《雜寶藏經九》記載著尊者受佛敕往本生處惡生王國為國王解八夢,使發正信的故事。還有釋迦牟尼佛應南印度一國王的祈請派迦旃延帶六十比丘去往其國求雨說法的故事等,從中都可以看出迦旃延尊者善說諸法的智慧和本領。
目揵連,又稱摩訶沒特伽羅、沒特伽羅子、目連等,也是姓氏,譯作大贊誦、大萊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本名拘律陀佛陀。佛十大弟子之一,稱為神通第一者。最初與在法華會上最先授記的舍利弗同為外道,頗精通教學,雖領一百徒弟,但中心有不安之念,所以就和舍利弗互約,先得到解脫的人,必須告訴另一個,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聽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這個偈,聽一遍便得初果,他回去了同目揵連尊者說這件事的時候,說了兩遍,把這個偈念了兩遍,目揵連尊者也得初果。目揵連常常示現神通來宣揚佛法,比如佛陀和弟子們到忉利天說法,中途有一條龍起了瞋恨心,放出毒氣來,目揵連就變成比它身體更大的龍來斗法,又變成小龍來折磨它,最后降伏龍皈依佛法,還有一次阿阇世王請佛說法,佛講完法后有兩條龍因為阿阇世王不尊敬它們想就想降災王宮,目揵連前來施展神通,救助阿阇世。在中國目揵連最出名的故事是目連救母,有相關文學作品和戲曲,中國中元節即佛教盂蘭盆節都與目揵連有關。相傳目揵連的母親在世時不修善法,死后變成了餓鬼,目揵連通過神通看到后十分傷心,就運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灰,目揵連向釋迦牟尼佛哭救,世尊表示目揵連雖已是神通第一,但個人的神通力不敵業力,為此目揵連特別在洞穴外準備盥洗用品,等待結夏安居結束的修行羅漢使用盥洗,并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揵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前面說到釋迦牟尼佛塑像兩旁一般是阿難和迦葉,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目揵連與舍利弗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牟尼佛身邊,隨侍釋迦牟尼佛,《智度論四十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揵連是佛左面弟子。”《天臺凈名疏一》曰:“若據勝劣身子為左,若據定慧身子為右”。
總之,三位尊者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者,在佛教也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佛給他們作為中根人的代表一一授記。
最后一段,佛陀慈悲勸慰很多沒有獲得授記的阿羅漢們,并許諾他們都會授記成佛,佛陀這樣來安撫下根弟子的心,使他們不至于太過憂懼惶恐,也是鼓勵他們,繼續聽法,肯定會領解佛意,受成佛記。至此,三周說法之“譬說周”圓滿,中根人的授記完成。
上一篇:法華經《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二節·佛說長頌·重宣法義》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