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辯若訥:反復爭辯于事無益
原典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譯釋
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不善良。
在老子看來,真正善良的人,決不會與人爭論是非,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功過是非不進行爭辯。他們雖然木訥,但是非分明,雖看似愚鈍,但心如明鏡,他們不善于論人,也不善于為自己爭辯,一切盡在不言中。在與人交往中,當彼此發生沖突時,最好的辦法不是與對方爭辯,而是保持克制,保持冷靜,不與對方反復爭辯。爭辯的根源是雙方都在講自己的道理,互不相讓,所以當一方不再辯論時,爭辯自會停止。
解讀
不去爭辯,爭辯自會停止
一戶人家來了遠方造訪的客人,父親讓兒子上街去買些酒菜,好招待客人。沒想到,兒子上街很久后都沒有回來,沒辦法,父親只好自己上街去看個究竟。
父親快到街上的便橋時,發現兒子正在橋頭和另一個人面對面地僵持著,于是他上前問兒子:“你在這里做什么呢?買了酒菜為什么不趕快回家?”
兒子回答說:“您來得正好,我買菜回來從橋這邊過去,這個人堅持不讓我走,我現在也不讓他過去,所以我們倆就這樣對上了,看看究竟誰讓誰!”
父親聽到兒子的訴苦,就上前聲援道:“孩子,好樣的,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給客人享用,這兒讓我來頂著,我倒要看看究竟誰先讓誰。”
看完這個故事,你是不是也會為這對父子的舉動感到愕然呢?也許你會覺得這個故事非常可笑,但它確確實實存在于我們這個社會中。生活中,我們到處可以看見這樣一對父子的影子,他們大多好逞一時之能,不肯給別人一點余地,不愿給別人一點空間,往往只為“爭一口氣”而揪著對方不放。本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們非要費盡周折堅持己見不肯相讓。他們看似精明,看似英雄,實則不過一介莽夫而已。這樣的行為舉動只會使結果變得更加糟糕,使雙方兩敗俱傷。
大辯若訥。真正有理之人不會和別人爭辯,因為他們明白,反復爭辯于事無益,反倒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與其這樣,還不如早點結束辯論的“戰斗”,從中抽離出來,想出事情的解決之道。所以,這樣的人也大都是非常寬容之人,懂得主動讓人之人。
楊翥是明朝初期的重臣,曾官至尚書,然而即使處于如此高的地位上,他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驕傲,他不僅不仗勢凌人,在很多時候他還會主動的讓著別人,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大家風范,在《寓圃雜記》中,就有這樣一則關于楊翥禮讓別人的佳話:
某次天降大雨,楊翥鄰居因為地勢比周圍低,院子里積滿了水無處排解,于是趁楊家不注意偷偷地挖了個暗渠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積水放到楊翥家去,僅僅半天的功夫楊翥家就變成了澤國一般。
自己家地勢高,怎么還積水了呢?楊家人自然是疑惑萬分,經過仔細的觀察,最終大家發現了這條暗渠。發現暗渠之后,楊家人非常憤怒,他們決定要去教訓教訓鄰居,然而楊翥他卻勸阻家人道:“別人家也是沒有辦法才把水放到我們家來的,就容他一次吧,而且總是下雨的時候少,晴天的時候多嘛!”聽了楊翥這話,家里人雖然不愿意,但也不好再說什么了。
沒過幾天,鄰居又欺負到頭上了,原來是鄰居家丟失了一只雞,他們懷疑是楊家人有意報復,因此到楊府門口大鬧,指桑罵槐說是被楊家偷去了。
本來前兩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楊家人這次更火大了,一起出去和對方理論,然而最終卻被楊翥勸了回來,還當面向鄰居解釋了事情的原委,并幫助鄰居找到了雞。
看到楊翥如此的所作所為,鄰居們被楊翥感動了,于是也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沒過多久傳來一個消息,朝中的仇人有人要暗害楊家,鄰居得知此事后,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災難。
楊翥身為宰輔,即便是在自己有理的情況下,也不與人爭辯,而是寬容忍讓,息事寧人,實在讓人動容。這就是成熟者的氣度,而只有有如此氣度的人才能得到別人衷心的擁戴,也難怪最后鄰居會主動來幫楊翥排憂解難了。
當然,讀者可能會說:“明明有理的事,卻要讓著別人,即便顯得有風度,但這也太窩囊了!”有理反倒讓人,這窩囊嗎?其實一點都不窩囊,要知道,在針鋒相對的時候先做出讓步的人是最理智的,因為一方面它能夠彰顯你的風度,另一方面也是消除“應激反應”,避免讓爭辯持續發酵。
不善于用花言巧語來爭辯的人是智慧的,其本質也是善良的。只有堅持原則,對實際行為進行考察檢驗,是非曲直立刻就真相大白了。
道德經鑒賞哲思
越是喜歡為自己辯解的人,其實越是虛偽和無知之人,他們的爭辯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慌亂和不安。真正有理的人從來不會爭辯,因為真相是實實在在擺在那里的,無須爭辯。
上一篇:《道德經·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原文與翻譯
下一篇:《道德經·妄言自損,不如守中》原文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