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視,不聽,不搏
原典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
譯釋
看它看不見,就叫“夷”;聽它聽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著,就叫“微”。
老子認(rèn)為,裝作看不見、聽不著、不計較,是一種修身的大智慧。
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之不得”。老子的思想高深玄妙,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受到他人的誹謗或非議,在這種情況下爭之實在無益,有時甚至?xí)劤纱蟮湣K裕鎸Ψ亲h,我們要做的就是平和淡定,以忍制辱,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解讀
面對非議,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
寒山和拾得是佛教史上兩位著名的詩僧,兩人曾被后人合稱為“和合二仙”,他們之間有一段玄妙的對談。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個絕妙的回答,蘊(yùn)含了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即無事生閑話,閑來是非多。做有意義的事情,管他人何妨!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修身,因為無論我們怎樣逃避,都會無可避免地與一些小人打交道。在與小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如果不懂得修身,只是憑著自己的性子,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比如遭遇小人誹謗打擊,如果不能修煉自己的忍耐力,就容易沖動做事,結(jié)果反倒中了小人的計謀,使自己卷入無邊的深淵中。
俗話說:“新鞋不踩臭狗屎”,在與小人打交道的時候,務(wù)必要有強(qiáng)大的內(nèi)心,最好不要與其發(fā)生正面的沖突。論實力,論能力,小人往往比不過那些真才實學(xué)的人,因為他們都將精力用在了歪門邪道上,為達(dá)到目的,總是使一些下三濫的招數(shù)。面對此,最好辦法就是不招惹他,不與其較勁兒,否則,縱使贏了,也會付出代價,惹得一身腥味。
如果一個人能夠?qū)㈤e言碎語當(dāng)做耳邊的一陣清風(fēng),任它吹來吹去,都不為其所動,內(nèi)心就不會煩惱,便可以擁有一個清凈歡喜的人生。
在老子看來,我們應(yīng)當(dāng)將“遇謗不辯”作為自己修行之中的一條準(zhǔn)則。也就是說,被小人罵以惡名,被小人謗以惡事,都不必與他們較勁,只要我們行得正,坐得端,就不妨泰然處之。對于修行者來說,不口出妄言、行事不多嘴,修行自然會更上一層樓。即使會遭到他人的誹謗,但清者自清,時間會證明一切,真相是不可能會被掩蓋的,好與壞他人心中自然會有數(shù),何必在乎別人的閑言碎語呢?
對于他人的誹謗,首先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讓自己跳出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一切。我們不妨將毀謗當(dāng)做一個自我反省檢討的機(jī)會,去更加清醒地認(rèn)識自己。
星云大師曾在《寬心》一書中講述了他遭遇的一件事情:
1963年時,我第一次走訪東南亞各個國家,達(dá)到最后一站時,有位同道對我說:“沿途收到的贈品太多了,我覺得搭船比較方便一些。”我想了想,回答說:“如您所言,我覺得做飛機(jī)更方便些。”
沒想到我回去之后,開始提議坐船的人卻在佛教的雜志撰文,說星云某人為了做生意,沿路買了很多產(chǎn)品,為此主張坐船,等等。
另一位同行者知道這件事情后,對我說:“不要難過,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上的人,只要他認(rèn)可的便是真、善、美;他不認(rèn)可的就是丑陋、惡魔。毀謗對于我們來說,有時候它也是一種養(yǎng)料呀!”
聽到同行者這樣說,我突然釋然了。這么多年以來,每到遇到誹謗,我都會想起那位同行者的話,就會有信心繼續(xù)做自己的事情。現(xiàn)在,我也經(jīng)常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也告訴我們的徒弟們:“佛陀也會被人毀謗,何況是我們呢?”希望他們都能夠忍辱負(fù)重,專心修行。
對于遭受毀謗的問題,星云大師提倡一方面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另一方面要保持沉默。反省的目的是看清自己的行為和本質(zhì);保持沉默、不與他人辯解,對自己人格的認(rèn)可和信任,是對誹謗者的最好的攻擊。星云大師說:“我一生當(dāng)中不知受過多少人毀謗中傷,年輕時雖然極力隱忍,但不免難過。因為我一直盡心盡力為人為眾,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而別人卻如此糟蹋我的好意,總覺得心里無法平衡。”
的確,當(dāng)我們誠心為他人著想,或是替他人做一件事情時,沒有得到他人的感謝和信任,反而還被其污蔑,心里一定不平衡,甚至?xí)虼硕纳抟狻;蛘撸?dāng)我們做了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卻遭到他人的誤解時,心底一定很委屈,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要讓自己去對抗別人的誤解,武力解決不了問題,不如等時間來解決一切。
悅溪是個聰慧能干的女孩,畢業(yè)后選擇進(jìn)一家外資企業(yè)打拼,半年后,由于出色的表現(xiàn),她很快被提升為部門的管理人員。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悅溪也憑著一顆善良之心處理地得心應(yīng)手,游刃有余。但自從升職之后,她忽然發(fā)現(xiàn)一些好友開始疏遠(yuǎn)她,冷落她。她知道,一定是由于自己的好強(qiáng),與其他人產(chǎn)生了隔膜。為了與大家打成一片,她盡可能主動與下屬交心,在她的努力下,很多同事與她的關(guān)系又好了起來。
然而,單純的悅溪還是被表面的一團(tuán)和氣蒙蔽了。一次,她無意中聽到同事們在私下里議論她與頂頭上司的私事,而且口氣中略帶辛辣的嘲諷,這讓她十分難受,這些流言蜚語讓她在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里都緩不過神來。后來,她被降了職,回到家,她感到委屈不已,大哭一場,為什么自己依靠努力掙來的一切就這樣被“知面不知心”的小人給毀了呢?
開始,她對這些人恨之入骨,后來,心情平復(fù)之后,她開始意識到,這樣與小人較勁,只會使自己更加心痛,何不吸取教訓(xùn),重整旗鼓,重新來過呢?一個月后,她的業(yè)績又上來了,這時有人突然過來告訴她當(dāng)時出賣她的那個同事是誰,可她卻表現(xiàn)得極為淡定,對朋友說:“你不必告訴我了,我早就把這件事忘掉了。”
朋友疑惑不解,詢問何故,她解釋道:“即使知道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反正與小人計較,得不償失,倒不如好好工作,這才是最重要的!”
悅溪是豁達(dá)的,這也恰恰印證了她的聰慧,對于小人,不去計較,沉默應(yīng)對才是經(jīng)受一番歷練后的大氣之舉。
有句老話幽默而充滿智慧:一只瘋狗咬了你,你也要反過來咬它一口嗎?由此可見,無論生活、工作還是處世,但凡遇到那些無事生非者,不去抱怨,不去計較,一心向善,努力做有意義的事,自然可離苦得樂。
道德經(jīng)鑒賞哲思
毀謗無法打倒一個有志氣的人,除非自己本身沒有實力。為人不能只爭一時之氣,要爭的千秋萬世的“氣”。所以,學(xué)會忍耐,懂得忍辱,能讓你成為一個有深厚修養(yǎng)的人。
上一篇:《道德經(jīng)·不可有傲氣,不自矜者長》原文與翻譯
下一篇:《道德經(jīng)·世間萬物相互依存、對立統(tǒng)一》原文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