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七十五章]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鑒賞〕 亂世風云,萬有變幻無常。悲歡離合,物是人非,心若隨物遷轉,人何以堪。所謂“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老子于世事叵測中看破是非得失,超然以吾之心神為貴,養生修身以馭外物,終得一己之精神自由。
《老子·五十章》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比酥紴樯?,終為死;其中,十分之三為長壽者,十分之三為短命者,此兩者皆為天命使然,另有十分之三因過分求生自養(“以其生生之厚”),亦歸于死路矣。而善養生者,心游世外、不為物役,故外物無以傷之。然則厚己之生者,何以入于死之途?蓋老子之道,主于無欲清靜;若處心積慮以自養,錦衣玉食以自樂,必將陷于外物之引??v情任心,難填欲壑也,正如老子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紛繁色澤、聒噪音聲易擾亂心之自然虛靜,狩獵馳騁、稀得之物,則會使神散亂難安,不能守一。如此之厚生,終會物極必反,身心俱疲。故“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七十五章》);真正善養生者,“無以生為”。不執念于長生,故無思無慮;不受制于外物,故心神平安。因此,生之所務,隨遷隨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如是者,雖不資外物以厚其生,然其生乃因此而“厚”也。
另一方面,善養生者乃低處柔弱之人。故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七十六章》)萬物之生時,靈動柔韌,能屈能伸;待其死也,僵直枯槁,生命之力不復在也。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此處之柔弱,非身弱體虛也,乃是濡弱謙下,不展露鋒芒之意。唯有以此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方可以退為進,立于久生之地。蓋頭角外露之人,易首當其沖;巍峨高大之木,易因風而折。故強大者,難免盛極而衰;柔弱者,道之用也。此乃“養生”之訣要。
老子亦重修身。老子形容得道者之風貌:“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十五章》)得道之人,玄遠深妙,難為之容。故老子以“冬涉川”、“畏四鄰”、“若客”、“若凌釋”、“若樸”、“若谷”、“若濁”等為喻,贊其行事懼以終始,人格渾真質樸,胸懷廣容萬物。然諸種形容語所創發的各類具象皆不足以繪其生命境界之全,猶如“道”之無以描述,也即“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故下文老子簡而述之:“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即是說,體道之士可保此“徐清”、“徐生”之道。此處,吳澄注曰:“濁者,動之時也,繼之以靜,則徐徐而清矣。安者,靜之時也,靜繼以動,則徐徐而生矣?!斌w道者在動蕩濁亂時可以沉靜其心,在安定靜逸時可以續之以生生之氣。故末句云:“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痹诖颂?,“不盈”乃為得道之要。
“不盈”者何?《五十二章》有云:“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薄暗馈睘樘煜履?,由“道”可以覽萬物興衰之變;然不可陷溺其中,當由物返本,歸于大道之虛。故須閉其嗜欲之徑,消其智偽之心,使耳目之欲從“道”而發,使視聽言動合“理”而行。如此,即可終身遠離危殆勤苦。究其要,“修身”須“見小守柔”。所謂“見小守柔”,即是察事物于未發之始(“明”);見素抱樸而自甘柔弱(“強”)。此察物之“明”并非單憑其“智”,而須在“用智”之前由心悟道,以觀事物未萌時之整全(即“道”幽而未顯之際),故謂之“明”也;此濡弱謙下并非怯懦軟弱,而是養精蓄銳、以柔克剛,故曰“強”也。因此,“見小守柔”強調心歸于道,以保天德。而面對萬有之繁,須“用其光,復歸其明”。見道之心,是為明也;若能使心光由覽照萬物回轉,與自然大道渾淪一體,則此心即為“明”。如此養生,即可“無遺身殃”。
養生修身者,謂之“嗇”(愛惜、保養),也即“修德”?!段迨耪隆费裕骸爸稳耸绿?,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鄙菩奁渖?、善養其生者,乃善保生命之本真,蓄積命之天德也,故能先得“天道”(《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早”,先也;“服”,得也);“德”之力無可限量,厚積則無往而不勝,故可擔承治國之重任。因此,為政惟有立基于“道”、善養吾“德”,方可執一御萬,保其長久。
故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對此,劉笑敢先生解釋說:“……此德之真擴充于家,其德表現為充實有余;擴充于鄉,則表現為長久不衰;擴充于邦,則表現為豐碩廣被;擴充于天下,則表現為流布天下”(劉笑敢《老子古今》)。因此,一己之“德”乃為一家、一鄉、一邦乃至天下的根基;“修德”之重,由此可見?!肚f子·讓王》亦有相似之言:“道之真以治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在此,莊子以為,吾人應重者,無外乎“完身養生”也;以“道”之真修養其“德”,心德圓滿而流衍于外,天下國家由此治焉。
至此,吾人可觀老子養生修身思想之全貌。莊子繼其后,謂之“南華真人”,然其思想向生命個體回歸,更具超邁逸然、曠達脫俗之氣。在莊子,欲得養生修身之至理,須首先看破生死大限,覺悟生命本初之自然。
《莊子·養生主》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薄叭粍t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zhiyan/lz/"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老子死,眾人不禁痛哭;其友秦失吊喪甚簡,哭泣幾聲即去,老聃弟子惑而問之;秦失嘆老聃及其弟子仍未免俗,謂其“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生則喜,死即悲,眾人之情然也;而秦失以為,此乃悖逆天地自然之理,忘卻一己之身由天所授;故天奪其命,亦自然也。綜言之,人之生命應時而來,順時而去,皆由于天之自然也;人此一生,來去皆安,得失順時,隨于自然之化,即可超然悲喜之外,游于冥漠自在之中。
故總而言之:破生破死以除己身之患,達生達命與道通同者,老莊養生修身之樞要也。
上一篇:《兵強則滅·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農業生產·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