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嘗言,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一日,風(fēng)雪嚴(yán)寒,從數(shù)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yán),雖家仆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fàn)€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fù)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拄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gòu)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fā)聲,趨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
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輒數(shù)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負(fù)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史公治兵,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
本文選自《方望溪先生全集》,是清代桐城文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的代表作之一。從題目看,這是一篇逸事體記人散文。此類散文的寫人,不同于小說、戲劇可在情節(jié)中刻劃人物,一般都是通過描述,寫出人物的生平事跡。但本文卻沒有簡單或全面地敘述左光斗的身世經(jīng)歷,而是概括地選擇了他一生中極富表現(xiàn)力的幾個精采片斷,加以細(xì)致具體地刻畫。著墨雖不多,人物卻栩栩如生,因而本文可說是方苞繼承《史記》描寫人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形成自己獨特風(fēng)格的好作品。
左忠毅公的一生事跡中,值得大書特書的當(dāng)是彈劾魏忠賢,后遭報復(fù),受冤下獄,最后慘死獄中這件事了,但此事已家喻戶曉,署入正史,本文就避免重復(fù),去選擇、提煉那些散“逸”而沒有流傳的事跡敘寫。全文有五個自然段,第一、二兩段,分別寫了左光斗的兩件逸事。三、四兩段寫左光斗的學(xué)生史可法,陪襯左光斗,最后一段補說逸事的由來。
第一段,寫了左光斗慧眼識英才。開首第一句話先交代這段逸事的來源,增強文章的可信性。接著就簡潔地敘寫了左光斗發(fā)現(xiàn)、賞識并提攜史可法的經(jīng)過。這段逸事,作者分三層寫:在視學(xué)京畿時,左光斗冒著風(fēng)雪嚴(yán)寒,微服出訪中發(fā)現(xiàn)了史可法這個人才;以后在考場上毅然對史“面署第一”,為國家選拔人才;又格外親近地召見,當(dāng)面贊揚,表現(xiàn)出極度的愛才心。這段逸事寫出了左光斗的“忠”,作者著重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并通過典型的細(xì)節(jié)刻劃來塑造人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風(fēng)雪嚴(yán)寒中,左光斗微服出行到一古寺,發(fā)現(xiàn)史可法的文章草稿,“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這“閱、解、覆、掩”四個連續(xù)的動作,顯露出左公內(nèi)心是何等喜悅和鐘愛。接著“叩之寺僧”,一個“叩”字,寫出了左公求才的心情是多么急迫。廷試時小吏呼喚史可法的名字,左公“瞿然注視”,這“瞿然”二字,表現(xiàn)了左光斗全神貫注的神態(tài),寫出了他對史可法刮目相看,倚重甚深的心情。隨即“面署第一”,并“召入”,“拜”見師母,顯出特別的器重。左光斗善于識才的非凡眼力,為國選才的遠(yuǎn)見卓識,就在這些極富代表性的動作中得到了生動、細(xì)膩的刻畫。那么左公為何特別器重史可法呢?作者讓人物說話:“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一語破的,原來左公是視史為自己的接班人。作者用筆極為簡煉,只此一語,既表現(xiàn)了人物鮮明的個性,表達了左對史的期望,同時也賦予了左光斗選拔人才是為社稷的思想意義。
接著作者寫左光斗的第二件逸事。這第二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用濃筆重彩寫左被誣后,身陷囹圄,慘遭酷刑,而鋤奸救國的志向卻更加堅定,自己生命危在旦夕,卻全然不顧,還對史可法進行以國事為重,重義輕生的教誨,并付以重任,表現(xiàn)了他不計個人榮辱存亡的可貴品質(zhì)。這段描寫使左光斗的形象光彩照人,可文章卻從史可法寫起,極為巧妙。作者先寫出史可法為探視老師所作的一系列努力,寫出史對老師的深情。這些筆墨看似在寫史可法報恩,實際上暗中顯示了左光斗昔日對史的恩重如山。有了以前左待史如子女,才會有今日史視左為父執(zhí)。有了史的冒死探監(jiān),下文才能具體真實地刻劃出左光斗的肖像、動作、聲音。可見作者在記左忠毅公逸事的文章中不惜筆墨寫史可法,是獨具匠心的。作者寫史可法眼中的左光斗時,進行了肖像刻劃,受過“炮烙之刑”的左公“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fàn)€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受盡酷刑,仍堅不倒下,一個“倚”字突現(xiàn)出左光斗那種一息尚存,決不屈服的剛強精神。肖像描寫僅此幾句,卻是十分入神。更令人驚嘆的是下面的動作:當(dāng)“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時,“公辨其聲而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斥門生,而且“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能辨聲,說明神志清楚;目不可開,點明受刑之重;奮臂、撥眥、怒斥、摸械作投擊勢,這一系列動作,充分顯示出左公的剛烈性格。如此劇烈的行動,竟出之于一個重殘之人,真令人驚嘆。一個垂危之人,氣息奄奄竟能勃然大怒,這需要多大的毅力。這種表面上超乎常人想象的描寫,正恰如其分地刻畫了左光斗身殘志堅的剛毅品格。這里最傳神的是“目光如炬”四字,它是對“逆閹”的仇恨之光,也是對門生的殷切之光,左光斗的愛國思想感情全都燃燒在這目光里了。這種既經(jīng)濟又傳神、既準(zhǔn)確又非凡的描寫手法,使得左忠毅公形象極為動人。
為了鮮明地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作者還嫌不夠,又繪聲繪色地寫出左光斗的怒喝,再一次運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塑造人物。這獄中訓(xùn)斥史可法的一席話,慷慨激昂、字字千金,感情復(fù)雜而又真摯動人,極其集中地表現(xiàn)了左公的高尚情操。他怒斥史為庸奴,是告誡史要認(rèn)清廠獄乃危險之地;在自己深深憂慮國家之際,年輕人卻“輕身而昧大義”,不知所負(fù)責(zé)任的重大,這豈不令人惱恨,而這惱恨分明是老師對學(xué)生的既嚴(yán)又愛之情;“天下事誰可支拄者?”照應(yīng)了上文“他日繼吾志事”句,表明已將鋤奸救國的重任委托給了學(xué)生;最后下逐客令,促使史可法趕快離開這是非之地,果斷地斬斷了史的脈脈溫情。這段話充滿了對門生的摯愛、關(guān)懷和期望,充分表現(xiàn)了左公置個人生死安危于不顧,一心為國的剛腸赤心。整段話字字如鐵,生氣凜然,有聲有色,維妙維肖。我們數(shù)百年后讀之仍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感,足見方苞文筆之精妙。達到了如此效果,作者還要加一筆,用史可法這個英雄人物在左的怒斥下竟噤若寒蟬來反襯出左的威嚴(yán),并又寫探監(jiān)后史常流著淚告訴別人“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通過史可法之口,道出對左光斗的最恰當(dāng)?shù)捻灀P,為左的形象、性格再加一點睛之筆。
文章的第三、四兩段,寫史可法在軍中如何忠于職守,帶兵期間還常到老師府上看望師母的情況。雖然是集中寫史可法,其實還是在襯托左公。雖然老師左光斗被迫害慘死在獄中,但有了學(xué)生的繼承,老師的精神得以發(fā)揚光大。作者寫史可法忠心報國,勤于職守,有冰霜似的節(jié)操,有對老師永世不忘的深情,可見史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這一切說明了左對史的選拔是獨具慧眼的,昔日恩師的言傳身教已在門生身上開花結(jié)果。作者自如地運用側(cè)面烘托配合正面描寫,越描寫史,越輝映出左,取得了左、史兩人的愛國精神相得益彰的效果。
文章第五段用一句話結(jié)束全文,與開頭照應(yīng),說明本文所記逸事是“親得之于史公”,進一步言明文章的可信性。
作為桐城派散文理論奠基者的方苞,曾提出核心理論“義法”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jīng),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方望溪先生全集、又書貨殖列傳后》)《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基本上體現(xiàn)了方苞自己的理論。“言有物”,就是要有內(nèi)容。方苞生逢清初,深受全國人民抗清運動的影響,對前輩的孤忠大節(jié)甚為景慕,因而能在文字獄盛行之時寫出這篇有較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的作品。“言有序”,就是要講究形式,本文選材精當(dāng),中心突出,敘事生動,結(jié)構(gòu)井然,人物鮮明,語言簡潔,首尾照應(yīng),緊扣題目,有著高度的藝術(shù)技巧,不愧是桐城散文的優(yōu)秀作品。
上一篇: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