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首五言小詩,以質樸通俗的形式,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是一首富有現實意義的好詩。
自唐代以來,以蠶女織婦為題材的詩很多,如孟郊、劉禹錫、于濆、杜荀鶴等都寫過這方面的詩,大多反映這些勞動婦女的悲慘生活。張俞這首詩也是如此,它以一個蠶婦的口吻道出,顯得真實感人。
首二句,蠶婦記敘自己進城以及歸來。在宋代,城市經濟比之唐代要繁榮得多。張俞是四川人,這首詩中又寫到養蠶,而四川的蠶絲是全國有名的,四川首府成都自漢代以來就有“錦城”之稱。因此,這首詩很可能是寫當時四川的情況。蠶婦進城時的心情如何,詩中沒有交代,但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久居鄉里、日夜辛勞的人,偶爾有機會進城去,當然多半是興高采烈的。那么,進城后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作者首先給我們回答了后一個問題,而這個回答,又不是簡單抽象的,而是具體形象的——“歸來淚滿襟”。從這一具體的情景,我們知道主人公進城后的感受不是高興而是難過、痛苦。作者沒有先說所見,而是先說所感,這樣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懸念。讀者不禁要問,為什么蠶婦會如此呢?詩就寫得不平而有波瀾,引人入勝。
接下來兩句,具體交代在城中所見:“滿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詩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指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穿得起綾羅綢緞的人,不是養蠶的人,反過來也就是說,養蠶的人,卻穿不上絲織的好衣裳!作者之意,不僅在于指出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狀況,還在于指出這種貧富之間的因果關系的不合理,而這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制度和社會現實的不合理的揭露。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在封建社會歷代都是如此,而在“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財取于萬民者不留其有余”的宋代尤其是如此。因此,這是一首很有思想性和現實意義的作品。
這首詩在創作的淵源上明顯地繼承了漢樂府,尤其是唐代杜甫、白居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象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所寫“彤庭所分帛,本自塞女出。鞭韃其夫家,聚斂貢城闕”,與這首詩所寫的內容就很相近。白居易的許多新樂府詩,以及前面我們所舉出的那些作家所寫的蠶婦織女詩,也都是“惟歌生民病”,揭露當時黑暗現實的佳作。我們再看與白居易一起的李紳所寫《古風》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到北宋時期,這一現實主義的創作傳統被好多詩人繼承著,如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者,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浪里。
又如梅堯臣《陶者》: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這些詩,都與張俞這首《蠶婦》有著相同的精神實質和表現特點,可以說,張俞這首《蠶婦》詩是唐代以來詩歌現實主義潮流中的一朵浪花。
上一篇:沈括《采草藥》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左傳·曹劌論戰》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