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朱壽昌:棄官尋母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行次于同州,得之。時母七十余。
七歲離生母,參商五十年。
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宋代的朱壽昌,字康叔,他的生母劉氏,在家時受嫡母嫉妒被逐趕出了朱家,當時朱壽昌才七歲。此后五十年間,母子音訊隔絕,一直未能團聚。宋神宗年間,朱壽昌辭去官職,到陜西尋找生母,臨行前他與家人告別,發誓說:“不找到母親,我就不回來了。”后來,在同州,朱壽昌終于找到了母親,當時他的母親已經七十幾歲了。
千里尋親的故事,在歷史上屢有記載,它反映了血緣之親間的一種無法割舍的深情,朱壽昌正是出于這種深情的推動作用,遠涉重重山水,與母親團聚。
以上介紹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看出中國歷史上對孝子孝行的推崇。實際上,在《二十四孝》之后,還出現了《后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等相類似的書籍。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晚清,甚至出現了集孝子故事之大成的《百孝圖說》一書,該書為咸豐年間黃小坪編著,后來又有人加以增刪改易,到民國初年仍有重印、流傳。《百孝圖說》集百名孝子(女)的故事、傳說,每則配二幅插圖,分為帝孝、王孝、賢孝、溫清、貧養、乞養、祿養、嗜養、先領、愛親、敬親、悅親、遵教、承志、感親、祈壽、禱疾、侍疾、食醫、藥醫、割股、救罪、拯難、感暴、殉難、尋親、護棺、哀毀、營葬、廬墓、像事、哀祭、哀思、報仇、孝祖、孝友、錫類、節孝、貞孝、乳孝等四十類,可謂洋洋大觀。《重編百孝圖說敘言》中說:“先正明論救世之書,《百孝圖說》尚矣。乃向慕之而未得見,既又慮其失傳,故思搜羅古今孝行,由《二十四孝》擴為《百孝圖說》,傳播以救世焉。”《百孝圖說》卷首還錄有“龍鳳山述古老人”所作的《勸孝歌》: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人畜兩途,皆由自造。天最惡逆,天最喜孝。百行之先,萬善之妙。孝者成仙,孝者了道。勿畏人譏,勿畏人笑。金科玉律,注重此條。日日遵行,無逆為高。一生之芳,千古英豪。久行不怠,萬禍雪消。天榜標名,宴赴蟠桃。上超玄祖,下蔭兒曹。罡風不壞,自在逍遙。得意揚揚,福祿滔滔。仙佛為伍,錄證凌霄。
顯然,這首《勸孝歌》全面贊頌了孝道之美,而且對奉行孝德的人們作了高度的評價與美好的祝福,堪稱為一首寓理至深、涵情至篤的“孝”之贊歌。
孝,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美德。《孝經》是中國古代經籍中,以“孝”為專題的一部獨特的、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作為華夏禮義之邦的龍的傳人,我們將如何理解、宏揚、發展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呢?當我們從為人之子女走向為人之父母的歷程中,我們又如何感受“孝”的崇高的倫理意義呢?這些,應該都是我們讀完《孝經》之后值得思考的問題吧!
上一篇:孝經《曾參:嚙指心痛》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朱熹的《刊誤本》及其影響》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