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釋】
選自《左傳·宣公二年》。
過:前一“過”為名詞,過錯,錯誤。后一“過”為動詞,指犯了錯誤。
莫大:沒有比這更大的。
【賞析】
晉靈公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大修宮室,加重賦稅;他從高臺上用彈弓彈人,欣賞其躲避的窘態(tài);他因熊掌未燉熟而殺害廚師,還用車裝載尸體,讓婦人拉著經(jīng)過朝廷。大臣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夫士季率先進諫,他往晉靈公前走一段路,就伏到地上行一次禮。靈公知道他要進諫,裝作沒看見。他只好再往前走,再行禮,直到廳堂下,無可回避了,靈公才接見他。靈公說:“我知道自己錯了,我一定會改正的。”
但是,靈公并不是真正愿意改過。他只是搶先一步,想堵住士季進諫的嘴,故意說謊騙人。士季卻很高興,他希望靈公就此改正自新,便真心勸慰道: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哪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善行了。
士季認(rèn)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犯了錯并不可怕,關(guān)鍵是看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犯了錯能夠改正,使人清醒,總結(jié)經(jīng)驗,錯誤就是正確的老師。犯了錯不改正,故步自封,便是錯上加錯,就很危險了。
靈公并沒有改正錯誤,而是錯上加錯,派武士去刺殺進諫的肱骨大臣。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不得人心,連他派遣的武士都背叛了他,寧愿自殺,也不愿去傷害忠直的大臣。靈公一錯再錯,搞得天怨人怒,不久就被人誅殺了。
而士季勸勉的話,“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卻成為了流傳千古的箴言。這種過而能改的思想,被孔子視作“仁”的一種內(nèi)在要求,成為儒家道德修養(yǎng)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對歷代人們產(chǎn)生了深遠的激勵作用。
上一篇: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