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注釋】
選自戰國秦李斯《諫逐客書》。
太山:即泰山。
讓:拒絕,棄舍。
擇:挑選,有所棄舍。此處引申為拒絕不受。
細流:小溪流水。
【賞析】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時,韓國害怕秦國發兵進攻,派了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到秦國游說,建議秦王修一條將涇水分流入洛水的大型灌溉渠,全長三百里,企圖借此來消耗秦國的國力,緩和對韓國的軍事威脅。秦王發覺韓國的陰謀后,欲殺掉鄭國。鄭國感慨地說:“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秦王權衡利弊后,最終決定繼續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鄭國的使命顯然帶有間諜性質,因此,秦宗室貴族借機排外,挑撥離間,要求將外來客卿(指入秦做官的別國人)趕出秦國。秦王嬴政十年(前237年),秦王下令驅逐一切客卿。李斯于是寫了著名的《諫逐客書》,勸諫秦王收回成命。李斯說:
“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意思是:泰山不拒絕微小的泥土,所以能夠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棄細小的水流,所以能夠成就它的浩瀚深廣。
李斯以泰山、河海為喻,表達了“王者不卻眾庶”的主旨。他認為,五帝三王之所以能夠無敵于天下,就是因為他們地不分南北,國不分東西,廣攬賢能,唯才是舉。這好比泰山不拒絕小小泥土,所以能夠成就其高大;河海不舍棄涓涓細流,所以能夠成就其深廣。秦王如欲一統天下,就應該像泰山、河海一樣,以寬廣博大胸懷,不分地域,不分國界,招賢納士,親善民眾,顯示德行,這樣才能匯聚力量,成就一番偉大的功業。反之,則有利于諸侯各國,不利于秦王的統一大業。
李斯這句話,源自《管子·形勢》篇:“海不辭水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但李斯在這里用泰山和江海比喻帝王,十分切合秦王好大喜功的心理,所以收到了諷諫的效果。秦王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上一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