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注釋】
選自《周易·系辭上》。
書:文字的記錄。
盡:表達窮盡。
言:言語。
意:思想內(nèi)容。
【賞析】
文章和詩歌作品中蘊涵著能給人以美感享受的意境。當(dāng)作者寫作一篇文章、創(chuàng)作一首詩,或讀者誦讀一篇文章、領(lǐng)會一首詩時,總有一幅畫境生動地呈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文中之意。《周易·系辭下》中,引用孔子一段話,就很好地表達了語言文字與“意”之間的這種關(guān)系: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圣人立象以盡意’。”
意思是:文字不能完全精準(zhǔn)地表達言語,言語也不能完全精準(zhǔn)地表達人的思想。
作品中的“意”,是作者主觀情思與客觀物境,即意與境、情與景、神與形交相融滲,高度統(tǒng)一而達到的一種境界,是作者對生活深刻的體會和對形象獨特的把握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藝術(shù)意境,能充分地體現(xiàn)作者的審美體驗、認識評價和情趣理想。反之,當(dāng)這樣富于感染力的境界,積極作用于欣賞者的思想情感時,也能夠激發(fā)起豐富的審美聯(lián)想。
然而,這樣的“意”,即人的思想內(nèi)容,卻是語言文字很難充分表達出來的。比孔子晚出的莊子認為:“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莊子·天道》)莊子的“意”指“道”,即“意之所隨者”。這種“意之所隨”的“道”,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漢代王弼繼承莊子的思想,并有所發(fā)揮:“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其基本觀點也是主張“言不盡意”,即事物的精義難傳,語言不能很好地表達思想。
這種觀點對魏晉以后的文學(xué)和詩歌理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六朝陸機《文賦》說:“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說:“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唐代鐘嶸《詩品序》說:“文已盡而意有余。”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謂“言有盡而意無窮”等等,都是這一觀點的延伸和闡釋。
詩文言情寫物,造境傳神,離不開語言。而“言不盡意”論促使詩人去追求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曾論述詩的兩種表現(xiàn)方式:一是“隱”,意在言外;一是秀,意在言內(nèi)。他說:“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fù)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fā)。”這里所言的重旨、復(fù)意、秘響、伏采,均指表現(xiàn)上含而不露,有言外之旨。
唐代皎然同意劉勰的觀點,他在《詩式》中說:“兩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在言與意的關(guān)系上,唐代司空圖認為,詩的意境在“韻外”,叫做“韻外之致”。他說:“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與李生論詩書》)這里,“近”是講形象鮮明,如在目前;“遠”是講詩意深遠,不盡于句中。不盡于句中即“言不盡意”,也就是司空圖講的“韻外之致”。它要求詩文不僅要用語言描寫內(nèi)容,而且要善于通過語言的暗示、象征作用,以形寫神,虛實結(jié)合,情景交融,真實自然地把那些無法用語言描寫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來,追求一種深遠的“意味”或“意旨”,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近人朱光潛說:“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飄渺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繼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無言之美》)
上一篇: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多行不義必自斃。|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