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注釋】
選自《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
竭澤而漁:戽干池水捉魚。比喻不留余地。
【賞析】
《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篇主要講賞罰要合乎道義。它舉了一個例子:戰國時期,晉文公將要與楚國的軍隊在城濮交戰,他分別問計于大臣咎犯和雍季。咎犯建議使用詐術,說:“經常打仗的君王,不反對狡詐。君王你也可以用欺詐的方法。”雍季則持相反的意見,說: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意思是:抽干水捕魚,豈能沒有收獲,然而明年就捕不到魚了。
雍季認為,使用欺詐的方法,猶如竭澤而漁一樣,只顧了眼前利益,雖然一時可用,戰勝了敵人,但往后就不能再用了,不是長久之計。
結果,晉文公使用咎犯的計謀,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而論功行賞的時候,卻首先獎賞雍季。左右的人不理解,勸諫說:“城濮之戰取勝,用的是咎犯的謀略,卻先獎賞雍季,后獎賞他,可能行不通吧。”晉文公胸有成竹地說:“雍季的看法,對后世有好處,而咎犯的主張,只是一時的用處,怎么能把一時之功放在對百世功業都有利的主張前面呢?”
在涉及國家興衰成敗的問題上,晉文公眼光高遠,胸懷廣大,表現出了一個賢明君主應有的胸襟和氣度。因為晉文公明白,誰賞賜得重,人民就會仿效他,這樣教化就成功了。如果人民效仿狡詐,教化成功也是失敗的。所以孔子評價晉文公說:“面對困境使用狡詐的方法,可以戰勝敵人。回去后尊敬賢人,可以回報德行。晉文公雖然不能自始至終都用德行修身,但也足可以稱霸天下了。”
春秋戰國時期,打勝仗的人很多,稱霸的只有五人,晉文公就是其中一個人。
上一篇: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