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注釋】
選自《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十》。
淮:淮河。
枳:也叫“枸橘”,似橘而味酸苦。
徒:徒然,白白地。
實:果實。
【賞析】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子是有名的智辯之士,齊王派他出使楚國。楚王得知,遂與左右大臣商量,定下計謀,有意要將其羞辱一番。于是,在楚王為晏子設(shè)宴洗塵時,軍士綁了一個罪犯來見楚王,聲稱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趁機對晏子說:“齊國人都喜歡偷竊嗎?”晏子靈機一動,笑容可掬地回答說: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意思是:橘樹生在淮南就是橘,生在淮北就成了枳,樹葉相似,但果實的味道不同。
橘樹生長地不同,結(jié)出的果實味道不同,本是自然界植物生長的一種現(xiàn)象。晏子卻將其運用于社會生活中,反擊楚王說,老百姓生活在齊國不會偷盜,但到了楚國就喜歡偷盜了,這就像橘樹生在淮北就成了枳一樣,大概是楚國的水土使然吧!晏子的回答十分巧妙,既回答了楚王的問題,還借機推論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盜”的結(jié)論,令楚王自討沒趣,甘拜下風。
晏子出使楚國時,離齊桓公稱霸過去了100年,齊國盛世不再,雖然雄風猶存,但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了。而楚國自莊王之后,國力日強,迅速躍居五霸之列,日益驕橫。在這種形勢下,晏子使楚,受到楚王戲弄,便不足為怪了。
但是這一回合的外交戰(zhàn),卻是以晏子的勝利而告終的。晏子談笑自若,巧施辯辭,不辱使命,既維護了齊國的尊嚴,也表現(xiàn)了他巧妙的外交辭令和過人的論辯才華。
上一篇: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