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釋】
選自《韓非子·難一》。
陷:刺穿。
【賞析】
先秦時代,儒家大力鼓吹古代堯、舜的德化思想,極力美化堯為天子時,舜躬親化民的三件事:一是農夫爭奪田界,二是漁人爭奪好水面,三是陶器質量差。為了解決這些糾紛,舜于是親自去耕種,去打魚,去制陶,通過三年的親力親為,培養了謙讓的風氣,解決了田界、水界糾紛,改善了器物的質量。舜成就的這三件救敗功績,成為儒家美化圣君,宣揚德化思想的有力證據。
然而,韓非子卻從儒家的這些宣傳中看出了破綻,他講了一個“楚人有鬻盾與矛者”的寓言故事,來描繪儒家宣傳中的矛盾現象。韓非子說:
“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strong>
意思是: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盾都能刺穿的長矛,不可能同時存在。
韓非子認為,儒家以堯為圣,又以舜為賢,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舜是賢明的,豈不說明堯的治理是失措的,并不像儒家說的那么圣明;如果堯是圣明的,仁德愛民,社會和諧,又何須舜去救敗化民?所以韓非子批駁說:“賢舜去堯之明察,圣堯則去舜之德化,不可兩得也。”這個現象,猶如楚人賣矛鬻盾一樣:既夸矛無堅不摧,又夸盾無矛不可擋,事實上這兩樣功效,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所以有人提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楚人便無言以對了。韓非以這則故事為喻,說明儒家為了宣揚人治德化的政治主張,把堯、舜理想化為完人、至人、圣人,已經到了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步了。
很顯然,韓非子非難尊賢崇圣的德化思想,確實點中了儒家的軟肋。而目的,則是為了鼓吹法家的學說。
成語“自相矛盾”即源出于此。
上一篇: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