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
出處
顏淵屢空,不為不賢。孔子不容,不為不圣。必將以貌舉人,以才進士,則太公終身鼓刀,寧戚不離飯牛矣。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時,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惟仁之處,惟義之行。
——漢·桓寬《鹽鐵論·地廣》
譯文
顏淵鬧窮,不失為賢者;孔子不任,不失為圣人。如果以容貌取人,以服飾取人,那么姜太公就得當一輩子屠夫,寧戚就得一輩子養(yǎng)牛。古代君子,遵守大道以立名,修身養(yǎng)性以待時;不因貧窮變節(jié),不因卑賤易志;以仁處世,以義行事。
名句解讀
“賤”:低賤。不因為貧窮(而)改變(一個人的)氣節(jié),不因為(地位,身份)低下(而)改變(一個人的)志向。
經(jīng)典故事
人生路漫漫,曲折不堪,有高峰,有低谷,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一切呢?古有孟子語:“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句話指出了我們在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中應(yīng)有的處世態(tài)度。
我們常說亂世出英雄,是的,亂世更能見一個人的氣節(jié)與志向。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是有名的亂世,在亂世之中能堅守自己的氣節(jié)與志向就更加為人們所崇敬,管寧正是這樣一個人。管寧家里很窮,16歲時就死了父親,親戚朋友們都可憐他,送他財物讓他葬父,可是管寧謝過眾人好意后只憑借自己的力量安葬了父親。
漢末天下大亂,人的生命財產(chǎn)得不到保障,中原一帶無法再待下去了。管寧、邴原等幾個人相約,去比較安全的遼東避難。當時遼東太守是公孫度,很有政治才干;而且遼東地理位置偏僻,不易被戰(zhàn)亂波及,是一個理想的避難地。管寧幾個人在中原的名氣很大,公孫度是知道的,所以對他們的到來非常歡迎,專門騰出驛館請他們居住。見了公孫度,管寧只談了談經(jīng)典學術(shù),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閉口不談。拜見過公孫度以后,管寧沒有再住驛館,而是找了一處荒山野谷,自己挖個土窯居住。當時在遼東的許多中原流民,感于管寧的賢名,都來投靠他,在管寧的土窯周圍搭房子居住,沒過多久,這地方就像個村鎮(zhèn)一樣熱鬧了。管寧實際上成了流民的首腦,但是他只講文不講武,熱心辦起了教育。這就是《資治通鑒》中所說的管寧避難遼東,所居之處,旬月而成邑的故事。可見管寧的人格魅力,他不為了官位而放棄自己的志向。
公孫度死后,他兒子公孫康理政。公孫康野心比他父親還要大,成天想著海外稱王的美事。他想給管寧封個官,讓管寧輔佐他,可是懾于管寧的賢名,硬是開不了口。管寧看到遼東也將動亂,帶著家屬乘船回中原。公孫康親自送他,贈送了許多禮物。管寧先收了,出發(fā)時,連同以前公孫度、公孫康的贈物,全部留下來,一概不取,保持了清白本性。
管寧因為自己的節(jié)操與志氣,被后人推尊為“三國第一人物”,可謂實至名歸。我們現(xiàn)在也應(yīng)該有“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的操守。
上一篇:《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