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應力”,即當某一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時,物體本身會產生一種相對的內應力。這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彈簧一樣,當彈簧沒有外力作用時,它自身就不會有什么反彈力,一旦我們給彈簧施以一定的力后,它就會反彈起來,而且壓力越大,反彈力就越強,彈得越高,所以今天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作“彈簧精神”。對待工作壓力,最好的態度就是要有這種“彈簧精神”。
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如果能有一定的壓力,常常要比沒有壓力更能調動和激發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喚起拼搏奮斗和勇往直前的激情。對此,古人早有認識,并主動設置危機,以形成壓力,借此激發人們的進取心和拼搏精神。中國古代曾有一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這就是漢將韓信在山西井陘口的“背水一戰”。韓信能以一萬多人戰勝一支號稱二十萬的敵軍,就是運用了背水列陣的壓力,激發出全體將士死里求生、殊死拼戰的勇氣。正所謂“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當然,壓力有時也會使人產生畏難情緒,甚至使一些人畏縮害怕,失掉信心。這就需要我們能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壓力,適時進行心理上的調整,在壓力下冷靜地尋找正確的出路。壓力對人來說確實有不利之處,容易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但從另一個角度講,它又可以磨煉意志,激發出人的創造精神和聰明才智,逼著你動腦筋想辦法。這就像高壓水龍頭一樣,加壓以后,它噴射的力量才會強大。據說西方有“救災式”管理一說,即利用災難這種壓力激發人們的危機感、責任感,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內在潛力,以期產生特殊效果。這說明人都是具有一定的能量和潛力的,只是在平常的條件下,在安逸的環境中,常常不能充分表現出來。只有在一定壓力下,人為了不被壓垮,就要奮力一爭,結果蘊藏著的潛力就煥發出來,生命也展示出美麗的光輝。因此,面對壓力,關鍵是不能失去自信心,保持應有的平常心態,自覺地意識到困難和壓力本來就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部分,沒有困難,沒有壓力,還要我們干什么?
上一篇:《不要頌揚逆境》中學生順與逆寫作素材
下一篇:《市場競爭:壓力就是動力》中學生順與逆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