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結構技巧借鑒·明暗交錯
例文
踮起腳尖
□湖南考生
“今天又是中秋節,他已經50多年沒回來了。”姥姥踮起腳尖站在門檻旁,又在重復著她每年的今天都會說的話了。我聽這句話也聽了十多年了,看到她一步步從充滿希望到失望。如今,她顯然已經絕望了,卻仍然強迫自己相信,他還會回來。
他,指的是我姥爺。姥姥常對我們說姥爺個兒很大,皮膚很白,很有看相,只可惜結婚第二年,他跟國民黨軍一起到臺灣去了,之后一直沒有音訊。聽爺爺說,他也沒見過姥爺,所以姥爺對于我們家庭的每一個人來說都幾乎是位可有可無的人物。只有姥姥,每天把他念在嘴里,掛在心上,想在夢中。這么多年來她踮起腳尖,日盼夜盼,結果卻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每逢佳節倍思親”,過節,對于她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今天是中秋節,大家一起圍坐在餐桌邊,一起吃團圓飯。姥姥突然感嘆一句:“不知啥時候,我們一家人才能真正的團圓。”于是大家又都陷入沉思中,爸爸安慰道:“放心吧,爸爸一定會回來的。”
記得香港回歸祖國的那一天,姥姥特高興,坐在電視機旁的人,就只有她一個人激動得流淚。她說:“回來了好,回來了好啊!”后來澳門回歸祖國,這一次她沒有哭,她開心地笑了,并向我們全家人宣布:“澳門也回歸了,接下來就是臺灣了。我用不著踮起腳尖了。”說完,就唱起了那首《七子之歌》,雖然音調有些不對,而且聲音中夾雜些顫抖,但她還是盡情地唱著。
接下來的幾年,姥姥漸漸沒以前硬朗了,對親人的思念卻與日俱增,像一塊巨石,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終于,她病倒了。
躺在病床上,她依舊和以前一樣,看新聞,看天氣預報,還時不時發出聲音:“臺灣氣溫降低了,會不會冷?”有時卻是憤怒的聲音:“臺灣要搞臺獨,不行!”
她的病越來越嚴重,以至于她不能看新聞,也不能聽天氣預報了。爸爸知道她關心臺灣問題,每天都把最新消息告訴她。她把期待當作信念,面對著病魔的折磨,她靠著這種信念支撐著。看著她那樣痛苦,我們全家人也跟著痛苦,可是卻無法幫助她。
直到一天,我把關于臺灣的最新消息告訴她:“臺灣問題已經和平解決了,她已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而且,我們也已經與姥爺取得了聯系……”雖然這是假的,但她相信了,她在欣慰中閉上了眼睛,看她安詳地離去,我們感慨萬端。
臺灣,姥爺,快回來吧,實現我的謊言,也實現姥姥的心愿。
借鑒提示
明暗交錯是記敘類文章中一種非常巧妙的構思,即運用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平行交織,雙環連套,從一個人物引出另一個人物,從一個故事引出另一個故事,不僅使兩個人物、兩個故事發生密切的關系,而且不斷豐富人物性格,推動主題思想深化。線索是在文章中起連貫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使之連貫的線索,那么文章就成為一串美麗的珍珠。在這篇文章里,姥姥“踮起腳尖”期盼老爺歸來是一條明線,通過姥姥的話語:“今天又是中秋節,他已經50多年沒回來了。”“不知啥時候,我們一家人才能真正的團圓。”“回來了好,回來了好啊!”“澳門也回歸了,接下來就是臺灣了。我用不著踮起腳尖了。”“臺灣要搞臺獨,不行!”不斷推動著情節向前發展,一步步地展示著姥姥對姥爺歸來的期盼;而海峽兩岸人民“踮起腳尖”盼家人團聚、祖國統一這一時代主題,可以說是本文的暗線。最后姥姥在善意的謊言中去世,“臺灣,姥爺,快回來吧,實現我的謊言,也實現姥姥的心愿”將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主題得到了升華。寫作時,抓住了線索,就容易做到圍繞中心,組織材料,使文章內容集中,中心明確,條理井然,脈絡清晰,如能明暗交錯,那么作文質量將更上乘。不過,要運用好這種結構須要在構思上下工夫,如何確定線索,如何交織匯合都須進行縝密的思考。
上一篇:作文表達技巧借鑒·數字說明
下一篇:作文表達技巧借鑒·映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