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擬題技巧借鑒·反問式
例文
一葉怎能遮泰山
□匿名
中國有很多優(yōu)秀的古語,像“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對我們有很深教益。也許古人是犯過“一葉障目”的錯誤,所以造出這個成語來警醒后人。然而在不自覺中人們又恰恰重犯這樣的錯誤。
這樣的例子很普遍。比如有人因手被玫瑰花刺了,便說“這花真可惡”,其實,這花依然很美麗;有人吃魚被“卡”住了,便說“魚真難吃”,其實魚肉味道好極了。在一些外國作品中也有類似的反映。比如《杰克與水手》中,杰克在一個寒冷大霧天跑到海邊,沒有看到海的神奇,他說:“海有什么好?寒冷,多霧。”其實海是美麗的,有無數(shù)珍寶的。
為什么有些人會得出許多與實際不符的結(jié)論呢? 難道是他們有些與常人不同的思想嗎? 顯然不是。只要看看得出這些結(jié)論的簡單思維方式,就會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偏”怎么能概“全”,“一”怎么能當(dāng)“十”呢?
用這種簡單的“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推論下去,我們就會得出許多預(yù)想不到的結(jié)論:人可以用玻璃為食品,因為電視上報導(dǎo)過這樣的特例;人都有尾巴,因為美國有這樣一個特例。這些都是多么荒誕不經(jīng)。如果將這樣的思維運用到生活中,那將會使人無所適從,運用到對國家社會的認(rèn)識上更是后患無窮。
有人因為某些黨員的腐敗,便說黨是腐敗的;有人因為在懲治某些部門的不民主,便說中國沒有一點兒民主。有些人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觀察社會生活,以至于立場動搖,信心喪失,去年北京發(fā)生的動亂給人們的教訓(xùn)應(yīng)該是深刻的。
正如巴卡連柯在《火光》中寫道:盡管四周有懸崖,有峭壁,火光畢竟就在前頭。這就是一種積極的觀察社會與人生的態(tài)度;心中要有希望,要看到主流。
在今天,在生活里,心中要有“火光”,眼里要有主流,讓“一葉障目”的故事成為一個古老的典故吧。
借鑒提示
用問句擬題是故意提出問題,以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使讀者在認(rèn)識和感情上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可以設(shè)置懸念,啟發(fā)閱讀,而其中語氣強烈的反問,是無疑而問,明知故問,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感情,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這種擬題方法是將論證的觀點或范圍,用反問句來表示,再以此為文章的題目。這篇作文就是采用了反問式的擬題方式。這個題目是明知故問,實際想要告訴讀者的是“一葉不能遮泰山”。利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強化了題目的實際意義,鮮明地表達(dá)出作者的觀點,同時也把作者的感情強烈地表達(dá)出來了。反問式的擬題方式,就是要利用這種強烈的語氣吸引讀者,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很好地表達(d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上一篇:作文擬題技巧借鑒·反語式
下一篇:作文表達(dá)技巧借鑒·反駁論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