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狙公》注釋,意譯與解說
楚有養狙①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②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箠③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 “山之果,公所樹與?”曰: “否也, 天生也。” 曰: “非公不得而取與?” 曰: “否也, 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④,取其積,相攜而入于林中, 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③者, 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 一旦有開之, 其術窮矣!”
——《郁離子·瞽瞆》
【注釋】
①狙(ju):獼猴。②什一:十分之一。③鞭箠(chui):鞭與箠本名詞, 合用作動詞, 抽打。④柙 (xia): 關獸的籠子。⑤揆(kui): 法度。
【意譯】
楚國有一個以養狙為生的人,楚國人叫他“狙公”。每天早晨就在庭院里給眾狙分派任務,使派老狙率領它們到山里采摘果子,十分之九獻狙公,十分之一才能留下來用以養活自己。有的不上交,狙公就用鞭子抽打,眾狙既怕又恨,但誰也不敢違抗。一天,一小狙對眾狙說:“山里的果實都是狙公栽種的么?”眾狙回答:“不,都是天生的。”小狙又問:“除了狙公其他人都不能摘果子嗎?”眾狙回答:“不,都可以摘取。”小狙:“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要依賴他而受他的奴役呢?”話未說話,眾狙醒悟過來。當天晚上,眾狙偵察到狙公已入睡,就打破柵欄,砸毀籠子,拿走狙公積蓄的果子,然后手牽著手逃進山林,一去不復返。狙公終于因饑餓死去。郁離子說:“世上只靠權術役使民眾而不講道理和法度的人,不就與狙公一樣嗎?只是民昏睡未醒,一旦受人啟發,統治者的權術就失去威力。”
【解說】
如果說“狙公”是奴隸主,那么,眾獼猴則是奴隸了。狙公靠獼猴為生,不勞而獲,用的是剝削手段。剝削、敲詐不到怎么辦?用武力解決,統治者在這一點上似乎都是相同的,獼猴十分收獲只能自留一分,這報酬微薄得使日常生活難以為繼,于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話再次被驗證。起先,眾獼猴對狙公的“鞭箠”“皆畏苦之,弗敢違也”。奴隸的奴性有時就是這樣鞭打出來的。要掙脫奴性從鞭子下解放出來,還得靠奴隸自己。在解放自己的過程中,小獼猴因為尚未被奴化,天性猶存,所以成為最早的覺醒者,他三句反問喚醒了眾獼猴,啟發了眾獼猴去思考自己與狙公間的不平等關系,激起了眾獼猴反抗狙公的勇氣。機智的小獼猴在此成了“領袖”由“畏”到“醒”再到“斗”是眾獼猴翻身解放的歷程,也是狙公統治權威崩潰瓦解的歷程。正如郁離子所講的那樣。“惟其昏而未覺,一旦有開之”,使民者“其術窮矣”。
【相關名言】
在一種民主制度中受貧窮,也比在專制統治下享受幸福好。正如自由比受奴役好一樣。
——希臘·德謨克利特
上一篇:《劉基·狗喻》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江盈科·狡生夢金》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