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食周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食周粟:bù shí zhōu sù
詞源:《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詞由:殷朝末年,有個孤竹國。國君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叫伯夷,老二叫叔齊。兄弟兩人從小和睦相處,情深義篤。國君去世以后,按照遺囑,應立叔齊為國君,可叔齊不肯自立,堅持要把君位讓給哥哥。伯夷不同意,兄弟倆人互相推讓。結果兩個人都沒有繼承君位,先后逃出國外。伯夷和叔齊兩人商量以后,決定去投奔西部地區一個諸侯國的首領周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可當他們二人趕到那里的時候,姬昌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姬發(即周武王)即位,正準備出兵討伐商紂。伯夷、叔齊得到消息,立刻趕去阻攔。姬發伐紂主意已定,沒有聽從他們的勸阻,堅持發兵。后來終于滅了商紂,建立周朝。天下的百姓都歸屬了周王朝,唯有伯夷、叔齊恥于做周王朝的臣民, 堅持不吃周朝的糧食, 逃進首陽山隱居, 每日只以野草充饑。不久, 兄弟兩人就相繼餓死了。
詞義: 不吃周王朝的糧食。粟: 小米, 泛指糧食。原指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后, 恥于吃周王朝的糧食,最后餓死。后用以比喻忠誠堅定,堅守氣節。
書證: 魯迅《故事新編·采薇》:“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 因為兩人曾經議定‘不食周粟’, 只好進了首陽山之后開始實行,所以當晚把它吃完,從明天起, 就要堅守主義, 絕不通融了。”
上一篇:成語《不當人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與民同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