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以外,仍有知識》寓言賞析
楚國有個老頭兒,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靠養獼猴為生。據說他家有一部《馴猴經》,所以不但猴子養得多,而且每個猴子都膘肥體壯的,人見人愛,這個老頭兒名聲也因此大振,楚國人稱呼他“狙公”,意思就是像猴子爸爸一樣的人。
郁離子與狙公也算是朋友。因為郁離子要采藥,有些藥卻長在人根本到不了的地方。他曾問狙公借了一只小猴,那小猴善解人意,只消比劃幾個手勢就明白了,從山崖上爬下去將那棵極難采到的藥草采來。雖說狙公向郁離子要了不菲的租金,但終究是幫了郁離子一個大忙,所以他們也算是朋友。郁離子每次路過狙公住處,總要來看看他,順便也看看那只曾幫過他大忙的小猴。
這一天,郁離子又來到狙公所在的地方。一到狙公家,不由大吃一驚,只見狙公的家里一片狼藉。籬笆倒了,屋頂漏了,墻也塌了。郁離子搶步進去,更是大吃一驚,只見床上躺著一具白骨,看身上殘存的衣服,應該就是狙公。狙公家里原本養著很多猴子,這些猴子天天為他干活,摘花采果,灑掃庭除,特別聰明的連做飯也會,狙公在家只需要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就行了。現在屋前屋后已看不到一只猴子,原本種著菜的園子也已成為一片荒地。而狙公既已成為白骨,死了總也有一段日子了,郁離子實在想不到他會落得這么個結果。
郁離子將狙公的遺體埋了,四周又看了一圈。那些籬笆都是從里向外倒的,顯然并不是外面有猛獸沖進來,恐怕是猴子造反的結果。看這情形,定然是猴子們不愿再為狙公干活了,一塊兒逃跑的吧。郁離子想著,心里也不知是什么滋味。他也不太喜歡狙公,但狙公總還算是自己的朋友,他死得如此凄慘,總要給他討個公道。郁離子知道,猴子喜歡吃新鮮蔬果,就弄了些新鮮玉米來,又做了個大籠,找到了猴子們出沒的地方,就放了下來。
第二天,他來到放陷阱的地方,一眼就看見里面有一只小猴。這小猴被關在籠子里出不來,正驚慌失措地向外張望。看到郁離子,卻不那么害怕了,反而顯得十分高興。郁離子走到籠邊,拔出了采藥的小刀。看到刀子,小猴眼里登時又露出驚恐的神色。正當郁離子要把小猴捉出來時,他突然聽到一個聲音道:“郁先生,饒了我吧。”
這聲音是從小猴嘴里發出來的。郁離子大吃一驚,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看著這小猴,慢慢道:“你會說話?”
小猴忙不迭地點頭,模樣活像個孩子。郁離子心中微微一疼,但他仍然狠下心來,道:“你們為什么要殺了狙公?”
小猴看樣子也吃了一驚,道:“我們沒有殺他啊,我們只是逃了出去。”
“為什么要逃?”
小猴低下頭。好半天,才道:“郁先生,那一次我跟你去采藥,你對我一直很好。可是你知道狙公是怎么對我們的么?”
狙公很會馴猴,雖然他被人戲稱為猴子爸爸,不過他對猴子卻并不像爸爸一樣愛護,倒是極為苛刻。當初郁離子就見狙公每天早上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讓老猴率領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實。到了晚上猴子回來以后,狙公把猴子采來的東西拿走十分之一。要是猴子不肯給,狙公手上又總拿著一根鞭子,幾鞭下去,就把那只不肯就范的猴子打得遍體鱗傷。郁離子見過一次狙公教訓猴子,很有點同情那些小猴。但猴子是狙公養的,他勸了狙公幾句,狙公當面說會對猴子好一點,但郁離子走后,只怕仍是老樣子。聽了小猴子的話,郁離子道:“那你們做了什么?”
小猴道:“也沒做什么。只是有一天,大家采到的果子很少,狙公把那些果子全都拿走了,不少猴子只得挨餓。這時有個兄弟忽然站出來對大家說:‘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種的嗎?’一些大一點的兄弟就說:‘當然不是,山上的果子在我們祖輩的時候就有啦。無論是桃子還是蘿卜,都是自己長出來的。’那個兄弟又問道:‘那么為什么我們要把辛苦采來的好吃的東西都上交給他?沒有狙公,難道我們就不能去采嗎?我們采到的果實我們自己為什么不能享用?’于是兄弟們都說:‘不對,不對,誰都能去采的。你看山下住的那么多農民伯伯,不也上山去采果子嗎?他們每天采了好多果子以后,都回去和自家人一起吃了。’于是那個兄弟就說了:‘那狙公憑什么要叫我們把辛苦采來的果子都交給他?他又兇狠,又貪吃,從來不見他干活,但是他吃得比我們都好,我們每天只能吃一丁點東西,冬天受凍,夏天頂著烈日干活,過得這么辛苦,我們為什么要白白被他奴役,白給他干活呢?’話還沒說完,別的兄弟們全都激動起來。它們叫道:‘不行,不行,我們以后再也不要過這樣的日子!’它們當天晚上趁狙公睡著后,一塊兒折斷了籠子的欄桿,把柵欄全都拔了,把狙公存著的水果全都搬在身上,一塊兒逃走了。這以后,我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聽了小猴的話,郁離子半晌說不出話。過了許久,他拉開籠子的門,也不說什么,轉身向山下走去。
入選理由:
有些道理很簡單,但說破卻需要勇氣。
燕壘生語:
《格林童話》里有個故事,說有個魔鬼,人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因此他具有魔力。可一旦被人知道了他的真實姓名,那他所擁有的一切力量就全完了。這個故事里的魔鬼,與劉基在《郁離子》中所說的那位狙公何其相似乃爾,中西方的智慧,再一次顯示出殊途同歸。
山上長滿了果樹,不是某個人種植的,而猴子本身也具備采果子的能力,并不需要別人的幫助。這些非常簡單的道理,在小猴子說出來之前,那些猴子沒有一個想到。身上的枷鎖要解脫總是容易的,心上的枷鎖卻難以掙脫。動物園里的大象并不需要又粗又大的鐵鏈綁著,因為當它還是一頭小象的時候,曾經拼命掙扎過,但從來沒有一次成功,所以大象心里就留下一個“只要是綁著的,就無法掙斷”的概念,于是等它長大了,明明輕輕一掙就可以斷裂的細繩,在大象看來仍然堅不可摧。那些猴子與動物園里的大象一樣,被狙公的暴力鎮住了,陷入了一個怪圈:采果、獻果,否則被打。它們只能看到采到果子后的這兩種結果,卻看不到第三種,直到一個小猴子說破,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還能有第三種選擇:逃跑。
其實,我們的視野總是受到種種局限,自己也遠遠沒有自認的那樣聰明。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心理實驗,空中懸掛一根繩索,桌上則有一把剪刀和一根細棍,對面有一個人,要求你利用工具將繩索的頭交到對方手中。當第一個人用細棍費力地將繩索撥到對方面前后,后面的人就無一例外都選擇了細棍,沒有一個人想到還可以將剪刀當做重錘,利用擺動,就可以輕易地把繩索遞過去。第一個人的成功經驗是寶貴的,但另一方面卻也給后來者造成了心理盲點,使得后繼者不再愿意采取不同的方法,而這就造成了蕭規曹隨,故步自封。假如這時你想得更遠一些,突破你的已知,那么就會發現,原來除了你知道的一切,還有一個你完全陌生的世界。
那只勇敢的小猴正是這樣做的。它剝開了“已知”這層堅硬的果殼,終于發現了里面還有一個更香更甜的果仁:自由。很簡單,但也很難。因為雖然僅僅一步之遙,你要付出的,卻是極大的勇氣。
原文回放: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悟。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于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來覺也,一理有開之,其術窮矣。”
——明·劉基《郁離子·術使》
上一篇:《亞非寓言·瞎子摸象》寓言賞析
下一篇:《知足者無咎》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