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李贄·童心說》原文、賞析、鑒賞
龍洞山農敘《西廂》末語云〔2〕:“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3〕,最初一念之本心也〔4〕。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5〕。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6〕!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7〕?蓋方其始也〔8〕,有聞見從耳目入,而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9〕;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為主于其內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可丑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古之圣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童心既障,于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10〕,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于章美也〔11〕,非篤實生輝光也〔12〕,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雖工〔13〕,于我何與〔14〕?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談,則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說,則假人喜。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喜。滿場是假,矮人何辨也?〔15〕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16〕,其湮滅于假人而不盡見于后世者,已豈少哉! 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茍童心常存〔17〕,則道理不行〔18〕,聞見不立〔19〕,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20〕。詩何必古選〔21〕,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22〕,變而為近體〔23〕,又變而為傳奇〔24〕,變而為院本〔25〕,為雜劇〔26〕,為《西廂曲》〔27〕,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2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 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29〕,更說甚么“六經”〔30〕,更說甚么《語》、《孟》乎〔31〕?
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32〕,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33〕,懵懂弟子〔34〕,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后遺前,隨其所見,筆之于書。 后學不察,便謂出自圣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為經矣〔35〕,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縱出自圣人,要亦有為而發〔36〕,不過因病發藥,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云耳〔37〕。 藥醫假病,方難定執〔38〕,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39〕,假人之淵藪也〔40〕,斷斷乎其不可以語于童心之言明矣。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
〔1〕本文選自《焚書》卷三,是李贄著述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集中體現了他的哲學思想和文藝觀。 作者解釋說:“夫童心者,真心也”,“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是說“童心”即“真心”,具有“自然天性”的特質。這是作者哲學思想體系中具有特定涵義的概念。 說,古代文體之一,為說理辨析類文章。
〔2〕龍洞山農:指明代哲學家顏鈞,字山農,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3〕絕假:與“假”隔絕,即毫無假。 絕,斷。
〔4〕本心:指未受任何思想、說教影響,完全出自本然的思想情感。
〔5〕初:指上文所說的“本心”。
〔6〕曷(he):同“何”,疑問副詞。
〔7〕胡然:為什么。 遽(ju)失:驟然泯滅。
〔8〕方:當。
〔9〕主于其內:主宰他的內心世界。
〔10〕見(xian):同“現”,顯現,這里指內心外現。
〔11〕章:同“彰”,顯著。
〔12〕篤實:誠實,真誠。
〔13〕工:工麗。
〔14〕于我何與:對我有何助益?與,幫助。
〔15〕“滿場”二句:這里以看戲為喻,意為滿場都是假把戲,矮人目光被人遮住,哪能分辨真假呢?
〔16〕至文:最好的文章。至,極。
〔17〕茍:如果。
〔18〕不行:不得傳播。
〔19〕不立:不在心中對立,意謂不被接受。
〔20〕“無一”句:不管用哪種體裁寫什么文字,都是真正的文章。“無……非……”,雙重否定句式。
〔21〕古選:從古代選。
〔22〕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23〕近體:近體詩,指成熟于唐代的律詩、絕句格律詩。
〔24〕傳奇: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說。
〔25〕院本:金元時期行院演劇所用的腳本。這里概指元雜劇成熟前我國早期的戲劇作品。
〔26〕雜劇:中國古代一種戲曲表演形式。這里主要指元雜劇。
〔27〕《西廂曲》:即《西廂記》。
〔28〕舉子業:指八股文。明代以八股文取士,所以李贄稱八股文為舉子業。舉子,應試的士子。業,學業,功課。
〔29〕童心者之自文:有童心的人自然能寫出好文章。
〔30〕六經:漢代以后被儒家奉為經典的六部先秦著作,即《詩》、《書》、《易》、《禮》、《樂》、《春秋》。
〔31〕《語》、《孟》:即《論語》、《孟子》。
〔32〕過為褒崇:過分褒揚、推崇。
〔33〕迂闊:迂腐不切實際。
〔34〕懵(meng)懂:也作“蒙懂”,糊涂。
〔35〕決定:決然。
〔36〕>要:總是。 有為而發;針對一定的具體對象而說的。
〔37〕此一等:這一類。
〔38〕方難定執:處方難以把握準確。 方,藥方。
〔39〕口實:借口。
〔40〕淵藪(sou):魚獸類聚集的地方,這里指借以棲身之處。 藪,湖澤。
這是一篇思想激越、析理透辟,對當時文學思潮產生重大影響的論文,它體現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文藝觀。 文章開始,作者即從哲學的高度對“童心”的特定涵義作了簡潔而明確的說明,并對“童心”與“真人”的關系作了分析。作者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為理論根據,斥“假”崇“真”,顯示了對舊傳統的批判精神,對程朱理學所宣揚的“存天理,滅人欲”主張的否定。 作者又進一步將“童心說”引入文學創作領域,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論斷,強調人的情感對文學創作的決定作用,以其鮮明的立場和理論闡述,對復古主義和道學家的文學觀點作了批判。李贄認為,“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只要有真情實感就是好文章。 肯定了一向被正統文人所鄙視的小說和戲曲的文學價值,打破了歷來以詩和古文為文學正宗的傳統觀念,表達了文學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積極思想和激進的文學主張,批判了復古主張和傳統的“文以載道”論。最后,作者對“六經”等儒家經典提出質疑和批評,指出這些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并將其歸結為“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這不僅否認了儒家學說的權威性,也是對道學家和當時封建統治思想的公開攻擊。文章觀點鮮明,筆墨流暢,語言通俗生動,代表了李贄文章的風格。 盡管“童心”是一個抽象的命題,帶有濃厚的唯心色彩,但文中所表述的思想和文學主張,可謂開啟一代思想和文學的新風,對晚明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明代學術思想史和文學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1]》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漢代文學·司馬遷·管晏列傳》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