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無咎》寓言賞析
古時候,有一個喜歡旅行的國王。他有一個心愛的奴隸,因為這個奴隸服侍自己非常周到細(xì)致,國王與他形影不離,無論到哪里都帶著他。這一次國王準(zhǔn)備出海到外國去,就也帶著奴隸上了船。這奴隸從來沒有見過海洋,也沒有嘗過坐船的辛苦,剛上船時還覺得很新鮮,一直都非常興奮。可是,到了黃昏時,海上起了一陣風(fēng)浪,船登時搖晃起來。等風(fēng)浪平息下來,國王想把這個奴隸叫到身邊,沒想到左右稟報,說他已嚇得不住地發(fā)抖,此刻正一個勁地躲在艙里哭哭啼啼。
這是第一次坐船的緣故吧。國王這樣想看,也沒有在意。可是這個奴隸不但一直躲在艙里不肯出來,還哭得更響了。國王被吵得不得安寧,終于失去了耐心。如果是旁人,那還好辦一些,砍了頭就是。但是國王很喜愛這個奴隸,不想就這樣殺了他,所以一時間不知該怎么辦。
“誰能安撫他,就可以得到我的賞賜。”國王這樣說。于是那些屬下都想來試試,可是這個奴隸驚嚇過度,無論怎么勸都勸不好。正當(dāng)所有人都要絕望的時候,角落里有個人低聲道:“陛下,假如您容許的話,請讓我試試吧。”
那是陪伴國王的一個哲人。這個哲人很少說話,國王有時都要以為他是個啞巴了。國王看著他,有些不相信地道:“夫子,你能讓他安靜下來么?”
“陛下,我想可以。”哲人緩緩地說道,“不過我不需要賞賜,因為他打斷了我的冥想。我只希望不論我做什么,您都不要干涉。”
國王點點頭,道:“好吧,只要你能讓他閉嘴。”
哲人走到幾個孔武有力的侍衛(wèi)身邊,低聲說了幾句什么。那幾個侍衛(wèi)臉上立即露出膽怯的神情,看了看國王,其中一個道:“陛下,我們真要照夫子的話做么?”國王有些惱怒,道:“我答應(yīng)過,你們就照著他的話辦!”
侍衛(wèi)得到國王的允許,一下抓住了那個奴隸。可憐的奴隸還以為國王要殺他了,更是嚇得怪叫起來。幾個侍衛(wèi)抬起他走到船舷邊,忽然用力一拋,將他扔進(jìn)了海里。奴隸不會游泳,在海里沉浮了好幾次,拼命地哭喊。哲人見奴隸的力氣快要用完了,眼看著就要沉下去,這才讓水手過去,抓著那個奴隸的頭發(fā)把他拖到船邊。雖然喝了一肚子的水,但那個奴隸還沒有死。人們把他拖到船上后,他馬上跑到一個角落里呆呆地坐著,再也不出聲了。國王贊許地點了點頭,道:“夫子,你果然讓他閉嘴了。只是,你用的這方法究竟有什么奧妙?”
哲人還是平靜地回答:“不經(jīng)歷一番在水中滅頂?shù)耐纯啵筒粫婪€(wěn)坐船上的可貴。陛下,正如一個人總要經(jīng)歷過許多磨難,方才明白安逸的價值。”
——根據(jù)(波斯)薩迪《薔薇園》改編
入選理由:
頑鐵煉以烈火,沉疴當(dāng)下猛藥。
燕壘生語:
《薔薇園》是波斯的一部古典名著,作者薩迪被稱為波斯古典文學(xué)中最偉大的詩人。薩迪全稱謝赫·穆斯列赫丁·阿布杜拉·薩迪,生于1208年,卒于1292年。他出生于波斯南方名城設(shè)拉子的一個下層神職人員家庭,出生時正值塞爾柱王朝被花剌子模人滅亡,后來他又親眼見到了蒙古大軍在1219年、1256年的兩次入侵。后一年蒙古人更是占領(lǐng)了今天的伊朗全境,建立了伊爾汗國。而薩迪幼年喪父,在烽火中成長,他的前半生一直顛沛流離,因此他的作品不能完全作為宗教文學(xué),還帶著許多現(xiàn)實的俗世智慧。
古代的斯巴達(dá)人全民皆兵。凡是剛出生的孩子,全部要在雪地里過一夜,只有活下來的孩子才有資格長大,所以只要是斯巴達(dá)人,就是無畏的戰(zhàn)士。據(jù)說獅子在教育子女時,是將小獅子從高處推下,讓它自己爬上來。斯巴達(dá)人取法的,正是獅子的教子之方。在這個故事里,我們也看到了一個與斯巴達(dá)人的做法十分接近的,幾乎可以說有點冷酷的情節(jié)。一個人害怕坐船,哲人的辦法是將他推入水中,給這人一個更大的恐懼,讓他明白現(xiàn)在的處境已經(jīng)足夠好,也就忘了之前的害怕。這種事想來便有點不寒而栗,然而事實上卻相當(dāng)有效。我們總說現(xiàn)實是殘酷的,事實上,現(xiàn)實的殘酷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我們的估計。那個害怕坐船的奴隸不是好言相勸便勸得好的,如果任由他這樣下去,不但對自己有傷害,也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哲人的做法看似粗暴,但對那奴隸并沒有肉體傷害,也使得他明白世間還有比坐船更痛苦的處境,從而不再哭鬧。這樣看來,哲人的所為其實倒是最為有效實用的做法。
我們有時也會處于某種困境無法解脫,這時常常會感嘆自己何其不幸。其實不妨用一下哲人的智慧,讓自己明白自己并非是陷入了絕境,我們其實應(yīng)該慶幸自己不曾陷入更糟的局面中去。不過,光靠精神勝利法有時也沒有用,那么有時我們也不妨像那個害怕坐船的奴隸一樣,自己去體會一下。失敗和挫折固然是帶毒的烈酒,但有時毒酒也是一味良藥,足以治好我們的恐懼癥。不是么?只有得過重病的人,才真正體會到健康的可貴,而最熱愛生命的人往往有過死里逃生的經(jīng)驗。
上一篇:《知識以外,仍有知識》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磨工賣驢》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