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子的蠢行》寓言賞析
在一個城市里,住著一個呆子。呆子哪里都有,在這個人口眾多的城市里有個呆子自然也不奇怪。不過,這個呆子很喜歡自作聰明,從來不肯聽勸。
這一天他出門,聽到有人在敲鄰居家的門。他的鄰居是個馬倌,家里養了幾匹馬,那人一邊和鄰居說話,一邊呻吟。呆子看了很好奇,便湊上前道:“你們在說什么?”
“唉,我得罪了國王,被國王打了一頓脊杖。”那人回答。呆子聽了,不由笑道:“被打傷了,你應該去找醫生療傷啊,找馬倌做什么?受了傷還騎馬,真是嫌命長了。”
那人道:“不是的。我家祖傳一個偏方,如果受了傷,只要用熱熱的馬糞敷上去,傷口馬上就會好的,所以我來討一點剛拉出來的馬糞。”
呆子吃了一驚,道:“還有這種事!”他最是好事,平時就總是自以為聰明,無所不知,卻從來沒聽到過有這種偏方。他見鄰居拿了一點馬糞出來,那人脫下衣服,把馬糞敷在傷口上,沒一會兒,果然就可以伸展身體了。呆子看得瞠目結舌,等那人走了,他馬上對鄰居道:“喂,把馬糞也給我一點吧。”
鄰居很奇怪,問道:“你要馬糞來做什么?”
“我有用處,快給我吧。”
馬糞又不是什么好東西,鄰居也知道呆子脾氣很倔,一旦認準了就別想讓他回頭,于是把剩下的馬糞給了他。呆子得到馬糞,如獲至寶,趕緊回到家里,把兒子叫出來道:“兒子,你快去找一根棍子過來。”
兒子拿著一根棍子過來,不知父親要做什么,呆子道:“你快用棍子狠狠揍我一頓,不要留情,打得越重越好。”
兒子嚇了一大跳,道:“這是為什么?”
“你不要問了,讓你動手就快動手!”呆子有些急了。馬糞剛拉下來還冒著熱氣,現在卻有點涼了。他生怕馬糞涼了以后沒效果,一把脫了衣服,把脊背露出來道:“快點,狠狠地打吧。”
他的兒子沒有辦法,只得操起棍子打上來。他這兒子正是年輕,身強力壯,這一頓棍子打得他背上血肉橫飛,滿是傷痕。等打完了,呆子馬上讓兒子把馬糞敷到傷口上。兒子又是心疼,又是不解,道:“父親,你這是做什么?難道這樣可以治病么?”
呆子笑道:“是啊,我剛得到這個神奇的偏方。”
“可是,你沒什么病啊,這樣做到底能治什么?”
呆子嘆了口氣,道:“兒子,你到底年輕。這個偏方是專治棍傷的,看來也真靈,剛才我被你打得動彈不得,現在一敷上,馬上就好多了。”
事后,呆子覺得自己很聰明,逢人就說。旁人聽了,全都忍不住笑,還夸他的確聰明。
——根據(古印度)《百喻經》改編
入選理由:
愚蠢是一種病,偏執就是一種罪。
燕壘生語:
《百喻經》是佛教文學中的瑰寶。佛門弟子要教化世人,只談些玄之又玄的佛理是吸引不了聽眾的,這時就需要用一些極端夸張有趣的小故事來作深入淺出的講述,使得文化層次不高的信徒也能理解。這個呆子自打自醫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
呆子得到一個馬糞治傷的偏方,就讓兒子將自己痛打一頓來實驗,固然十分可笑。不過陸游有兩句詩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得到后,終究只是書本知識,仍然需要在實際中進行驗證。從這一層面上仔細想想,呆子的驗證方法其實并不算錯,他正是將知識運用到了實際之中,雖然用了一種可笑的方法。所以,雖然呆子的行為是愚蠢的,但他的出發點卻不能說愚蠢。那么,我們可以由此得出另一個結論,即有了一個良好的出發點,未必能有同樣良好的結果。馬糞可以療傷,只是要驗證這一功效,完全不必要將自己打得遍體鱗傷,呆子卻選擇了一條最笨的途徑,而且不聽旁人勸告,逼著兒子動手。
我們平時也常會做一些蠢事,有些甚至會與這呆子做的一樣可笑,事后往往羞于啟齒。其實,蠢事人人都可能做,無關乎智商。不過將蠢事當成光榮來炫耀,就是做了一件蠢事后接著做第二件,那才是智力殘缺的表現。呆子之所以是呆子,是因為他明明做了蠢事還要自覺聰明,而不僅是因為他打傷了自己再用馬糞來醫治。
呆子的愚蠢并不真的可笑,他的偏執倒真的可恨。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假如我們能夠多聽取旁人的意見、建議,正如多長了一雙眼睛,也就可以避免自己做蠢事。有建議總比沒有建議好,有多種建議也總比只有一種建議要好,至于哪種正確哪種謬誤,那就需要我們自己來選擇。故事里的呆子卻堵死了這條路,這種人正是我們平常說的“認死理”的人。外界千變萬化,個人的知識有限,如果堅信自己永遠正確,這本身就是一件蠢事。
上一篇:《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和氏獻璧》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