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寓言賞析
一輛高大的馬車停了下來,馬車上一個衣著華貴的老人忽然指著草叢中道:“看看,草里那是什么?”
草很茂密。這里是紀國故地,與齊國相鄰的紀國原先也是個繁華不下于齊國的大國。后來被齊國滅了,這里登時衰敗下來,連王都也成了狐兔閑游的所在。馬車上那個老人,正是當今齊國國君景公。齊景公年紀大了,游興不減,今天出都閑逛,不知不覺就到了這原屬紀國的地方。
近侍到草叢里翻檢了一下,過來道:“回稟公爺,草叢中是個金壺?!?br>
“金壺?”雖說齊景公貴為一國之君,但揀到一個金壺總是好事。他道:“拿過來,我看看?!?br>
金壺做得相當精美,上面還刻有十分細致的花紋,看來這金壺當初的主人也是個高官顯爵之人。齊景公將金壺遞給身邊一個很矮小的老人道:“晏嬰,你看看這是什么?”
晏嬰,據說身高如孩童,是個侏儒,但卻是當世有名的賢臣。
他接過金壺來看了看,道:“稟公爺,這金壺乃是當初紀侯之物。”他晃了晃,皺起眉頭道:“里面好像還有東西?!?br>
齊景公接過來,也晃了晃,覺得里面確實有東西,晃動時還發出輕輕的響聲。他伸手想去擰開蓋子,但這蓋子極緊,以他的力氣根本擰不開。他伸出頭去,叫道:“虎賁,過來!”
虎賁是齊景公的貼身衛士。這人膂力過人,武藝精熟。齊景公道:“虎賁,將這蓋子擰開?!被①S接了過去,左手抓住壺身,右手擰住蓋子,用力一扭,壺蓋終于開了。齊景公接了過來往里一看,笑道:“果然,里面有一卷帛書啊?!?br>
紀國被滅已有不少年了,但這金壺做得堅固,蓋子也蓋得嚴實,帛書居然一點也沒有壞。倒出來一看,上面卻用丹砂寫著八個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齊景公看著這帛書,一邊念叨著:“‘吃魚不要翻身,騎馬不騎駑馬’。有道理,有道理!真和它這么說的那樣。吃魚不要翻身,那是因為討厭魚的魚腥味,騎馬不騎駑馬,是因為討厭駑馬走不了遠路。”
晏嬰也看著這八個字,輕聲道:“公爺,臣下覺得您解錯了,這八個字其實不是這個意思。”
齊景公雖然有點昏庸,但他對晏嬰卻極為信任。旁人說他解錯了,他可能會生氣,晏嬰說他解錯了,他倒是恭恭敬敬地道:“錯了么?那晏先生你以為是什么意思?”
“臣以為,這兩句話其實是治國的至理名言。所謂吃魚不要翻身,那只是一個比喻。魚是借指天下百姓,吃魚其實是說驅使百姓。這話的意思,也就是告誡為人君者,在讓百姓做事時,一定要體諒到百姓的能力,萬萬不可用盡民力。”
齊景公咂摸了一下晏嬰的話,覺得他這話更有些深意,便道:“那下面那句‘勿乘駑馬’又是什么意思?”
晏嬰道:“公爺,駑馬是什么馬?”這個問題齊景公倒是回答得上來。他道:“所謂駑馬,就是差馬,壞馬,走不了遠路的馬?!?br>
晏嬰道:“不錯,公爺說得正是。所謂‘勿乘駑馬’,指的是騎馬不騎駑馬,也就是說為人君者,不要把不肖之徒、害群之馬留在身邊啊。”
齊景公點了點頭,道:“應該是這個意思,晏先生你說得沒錯,這兩句話真是治國的至理名言?!彼戳丝词掷锏慕饓?,又詫道:“對了,晏先生,紀國既然有這樣的至理名言,為什么還會亡國?”
晏嬰微笑起來,道:“公爺,紀國正是有了這樣的至理名言才會亡的?!?br>
齊景公吃了一驚,道:“晏先生,你不是說這兩句話是治國的至理名言么?難道照著做還會亡國?”
晏嬰搖了搖頭,道:“不是這個意思。所謂至理名言,再有道理,終究只是一句話,言與行是兩回事。小臣聽說過,君子有大道,則一定會懸于通都大衢,讓大家都能知道,都能照著做。紀國已經有了這樣的至理名言,卻裝進金壺里封起來,這樣做不亡國還要等到什么時候?”
入選理由:
只有勝利者才擁有解釋權。
燕壘生語:
春秋時,紀國與齊國相鄰。齊哀公時,因為紀國國君告發哀公有不臣之心,以至于齊哀公被殺。紀國國土并不小,與齊國相去無幾,但齊襄公八年,齊國滅掉了紀國,將紀國國都改名紀城。齊景公游玩的,就是這個紀城。
亡國之都,當然有不少古董。施利曼發掘特洛伊古城,一口氣挖出了七座,得珍寶無數。中國在春秋時期人口還很少,盜墓的人也不算多,所以齊景公居然能在紀城揀到一個金壺,而金壺里則有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話:“吃魚不要翻身,騎馬不騎駑馬”。晏子解釋了一番,說這是治國的至理名言。齊景公這人頗有點顢頇,史載其“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并不是什么名君,唯一的好處就是能聽晏嬰的話,所以此人居然一共在位五十八年。在這個故事中,他雖然對那兩句話有自己的理解,但晏子一解釋,齊景公也馬上轉向,認為晏嬰說得對。
晏嬰說得對么?中國的文字大概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了,而這種比喻性的短句更是隨個人理解。晏嬰的解釋,只是見縫插針地進諫,讓齊景公做一個好國君,齊景公倒是毫不懷疑晏嬰會有別的什么用意,全盤受用。只是這樣一來,顢頇如齊景公者也該有疑問了:“既然紀國有那么好的治國方略,為什么仍然被我們滅了?”這個問題倒是很尖銳,可見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商有缺陷的人有時也能說出至理名言。晏嬰既然把這兩句話判定為治國方略,就務必要承擔起解釋的重任了,說是因為紀國把這話裝在壺里,沒有掛在大街上讓大家都照著做,所以會亡國。其實紀國是因為仇恨才被齊國滅的。紀國就在齊國邊上,國力又遠不及齊國,即使紀君把這八個字寫得滿地滿墻都是,齊國打過來時還是要亡。只是紀國已經滅了,紀君墓木已拱,他也只能聽任晏嬰把自己作為一個反面教材了。雖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這僅僅是精神層面上的理論,現實中卻是成王敗寇。失敗者失去的不僅僅是國土和身家性命,連話語權也已失去。
而這,也就是我們經??梢钥吹绞窌习亚俺鰢龑懗杉煜卤傲游蹪釣橐惑w的怪胎,本朝開國皇帝則是通體透亮的完人的原因,話語權并非獨立于權勢之外。晏嬰必竟是基于一個正當的理由才如此解釋,那些睜著眼睛說瞎話的大有人在。所以,當我們從書上讀到什么時,都不要盲目地全都信以為真,多想想吧。歷史,那是勝利者書寫的。
原文回放:
景公游于紀,得金壺,乃發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惫唬骸吧圃眨缛粞?食魚無反,則惡其鳋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于側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于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
——《晏子春秋》
上一篇:《中國寓言·賣柑者言》寓言賞析
下一篇:《呆子的蠢行》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