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三個奇女子——莎菲、蘩漪、曹七巧性格及悲劇比較論
丁玲筆下莎菲、曹禺劇中蘩漪、張愛玲塑造的曹七巧是現(xiàn)代文學(xué)諸作品中最生動而又復(fù)雜的三個女性形象,也是眾說紛紜且難以理解的人物。她們都生活在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又都有不同程度的叛逆性,為了掙脫封建枷鎖爭得自己的權(quán)利,她們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反叛與報復(fù),最后無一例外地以悲劇而結(jié)束。三個女性復(fù)雜的性格以及趨于變態(tài)的心理,使得她們的性格極富立體感。
莎菲、蘩漪、曹七巧都受過一定的教育,原本都是有著幻想和追求的正常女子。她們聰明、有頭腦,原本也不缺乏女性的溫柔,然而,在黑暗封建勢力的摧殘下,她們逐漸失去了正常女人的心理特征,異化為瘋狂、變態(tài),不顧一切地向社會、向自己身邊的人甚至是最親近的人進行報復(fù),直至最后毀滅自己,她們的悲劇是深刻的、驚心動魄的,也是必然的。造成這類女性悲劇的原因首先是黑暗的社會,其次她們特殊的性格及行動也加速、加深了這個悲劇,正是這后一個原因才把她們與文學(xué)史上的其他反叛女性形象區(qū)別開來,使得她們更生動和迷人。
強烈的反抗性、程度不同的變態(tài)心理,明顯的占有欲和瘋狂的報復(fù)行為,是她們共同的特征,這特征使得她們的性格極其復(fù)雜而難以把握。
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wěn)定性,意味著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傳承的超穩(wěn)定性。在這樣的社會中,女性早已喪失了自我意識而被異化為一種物——“男人的附屬品”,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魯迅曾對這種社會形態(tài)進行過深刻的分析,他說:古代把人分為十等,“臺”是最末一等,“但是‘臺’沒有臣,不是太苦了么?無須擔(dān)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長大,升而為‘臺’,便又有更卑弱的妻,供他驅(qū)使了。如此連環(huán),各得其所,有敢非議者,其罪名曰不安分!”這最形象地指出了女子的地位及其悲慘的命運,長期非人的待遇,使她們精神遭受摧殘,身體倍受折磨,心理變得畸形,甚至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思維定勢,連她們自己也把三從四德奉為遵守的信條,比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這是多么嚴重的扭曲呀!
五四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個性主義、人道主義、民主和科學(xué)思想的鼓舞下,首先覺醒的知識女性大膽地沖破家庭,走上社會,尋求做人的尊嚴,找回女性早已經(jīng)迷失的自我意識,五四反叛的新女性最初的一個標志就是沖出家庭,尋找自己的愛情,在這方面,中國新女性是大膽的,思想也是超前的。可惜的是當時的社會并沒有為她們提供一個安身立命的場所,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仍是強大的封建勢力,父系文化觀念仍主宰著大多數(shù)人的意識,這樣許多新女性形象便不能不以悲劇的身份出現(xiàn)。這些女性人物大都已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生活的社會是一個充滿敵意的社會,于是自覺不自覺地產(chǎn)生了一種抗爭報復(fù)心理。
丁玲短篇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莎菲正是這樣的人物,她是三個女性中最自覺也是最具現(xiàn)代感的人物,是20年代真正覺醒的新女性代表。她有清醒的意識、純潔的心靈、對未來的豐富幻想和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她敢于鄙視一切封建道德,追求婦女的真正解放,然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她的理想和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于是她痛苦、孤獨、煩躁,性格中表現(xiàn)出較多的驕縱、狷傲、怪癖,甚至于變態(tài)。莎菲是清醒的,她同封建勢力采取不妥協(xié)、不合作的態(tài)度,看不起周圍的平庸和虛偽,憤恨人世間的墮落。但同時她又是盲目的,她向往光明,渴求一種全新的生活,而周圍的世界使她窒息,看不到一點真正理想的東西和一個理想的人,找不到任何一件事是不令人生厭的。她追求一種沒有自私,沒有占有,只有和諧和奉獻的心心相印的愛情,而這愛情實際上又是不存在的,所以她悲觀厭世,甚至開始報復(fù),向男人,也向社會。她以“含淚的委屈和不柔順,不近情理的倨傲的侮辱”來反抗整個社會,勇敢卻無援。莎菲屬于那種已經(jīng)走在了女性解放前列的人物,她的思想和行動早已超出了沖破舊家庭,尋找自由戀愛的理想婚姻的范疇,其追求已經(jīng)達到了更高的層次。莎菲所渴望的不是性的占有,而是情的和諧,不僅是物質(zhì)的獲得,更是靈魂的撞擊。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總愿意有那么一個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么。”她所需要的就是這種在當時乃至于現(xiàn)在也很難求到的理解和懂得,即靈與肉的統(tǒng)一。很明顯,莎菲看重的不是愛情的行為,而是愛情的心理,也就是情感結(jié)構(gòu),說到底,莎菲的悲劇無非是新女性尋找心目中的男子漢而事實上不可得的悲劇,不可得是當時整個社會意識的解放程度遠遠落后于莎菲們的思想,社會并沒有為莎菲這樣的新女性提供自由追求和發(fā)展的空間,這正是恩格斯所說的“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矛盾沖突所造成的悲劇。
與莎菲相比,曹禺話劇《雷雨》中的蘩漪自我意識要淡漠得多,因此反抗也帶上了某些盲目性,她屬于那種受過一點新思想影響的舊式女子,仍然停留在爭取婚姻自由這種婦女解放的初級階段,因而她的反抗也是被動的、盲從的,五四時期女性的反叛大部分屬此類。
在三個復(fù)雜的女性中,蘩漪所受的壓迫最深,因而她的報復(fù)也是最猛烈的。蘩漪出生在一個有錢有門第的家庭,受過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愛好詩文,有著追求自由、幸福、愛情的美好愿望。18年前她嫁給了周樸園,在周樸園這個獨斷專橫的封建家長制統(tǒng)治下,使她這個原來活潑的金絲鳥被活活困在了籠子里,殘酷的精神折磨把她壓迫得透不過氣來。在周家,周樸園的話就是法律,他可以任意改變別人的意志,蘩漪可不可以下樓來要由他安排,是否該吃藥也要服從他的命令,他從不把妻子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看待,而是把她當做擺設(shè)、玩物及傀儡,甚至把她置于自己的壓迫、奴役之下。他說過:“蘩漪,當了母親的人處處應(yīng)該替孩子著想,即使自己不愛護身體,也應(yīng)該替孩子們做個服從的榜樣。”這后一句最明顯地標明了蘩漪在這個家庭中的實際地位。周樸園的冷酷無情,使蘩漪在她有限的生活經(jīng)歷中,沒有體驗過愛情,也不知道愛情的幸福是怎樣的,這種令人窒息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她乖戾、陰鷙和極端的性格特征,在周公館死樣的空氣里,蘩漪本來已完全絕望,默默地等死,是周萍的到來使她又看到了一絲光亮,就像一株行將枯死的小花突然得到了點滴雨露的滋潤一樣,蘩漪又有了生的希望,她很快愛上了周萍并把自己的名譽、精神乃至整個生命都交給了周萍,她以為那就是愛情,這一步的邁出,使她從此變成了一個妻子不像妻子,母親不像母親的“罪人”。從一般的道德觀念上看,她的行為是邪惡的、變態(tài)的,甚至是無恥的,她不僅喪失了“婦德”,而且犯了亂倫之罪,為一般人所不能原諒。然而,蘩漪這種尷尬而又可憐的處境正表明了她所受壓迫的深刻性和殘酷性;作為一個弱女子,她既無選擇婚姻的權(quán)利,又無要求離婚的自由,便只能從這種“不道德”的關(guān)系中獲得她所渴望的情欲的滿足,她是以“不正經(jīng)”的方式去追求本該屬于自己的“正經(jīng)”的東西,也就是說,是她所處的特殊境遇迫使她把正常的追求變成了反常的發(fā)泄。僵死的封建家長制統(tǒng)治把一個原本有著正常心態(tài)的善良女性逼到了瘋狂的地步,使她不顧一切地起來搗毀這個家庭的所謂圓滿秩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蘩漪的反抗是進步的,也是必然會發(fā)生的,可惜,歷史注定了她的失敗。
如果說莎菲是覺醒的新女性向社會的反抗,蘩漪是被壓迫者本能的反叛,那么張愛玲《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的反叛則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抗爭。雖然同處在一個時代,但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沒有受過莎菲那樣好的教育,也缺乏蘩漪那樣的門第,她出生在尋常百姓家,只是一個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兒,父親早逝,哥哥出于自私和貪財,把她嫁給了雖有錢有門第卻是個殘疾的官宦世家子弟姜家二少爺。自到了姜家,她就像掉進了無底的深淵,整天陪著一個死人一樣的“丈夫”,由于門第的懸殊,她在姜家的地位十分低下,甚至于連丫鬟都看不起她。夫家鄙視她的出身,卻又需要她死心塌地地服侍二少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七巧唯有處處小心,時時防范,事事算計才能保住“二少奶奶”的地位。她也反抗過,但卻是那樣的軟弱和無濟于事,無非是用一種放肆、尖刻、潑辣的嘲罵來對付別人的侮辱,偶爾與風(fēng)流、健康的姜家三少爺說幾句調(diào)情的話,或者在心里想想三少爺,雖然近不得身,倒也可以捉捉迷藏來滿足一下她的心理需求。七巧的反抗是無力的,這與她所處的環(huán)境和出生教養(yǎng)有直接的關(guān)系,她是一個被封建父權(quán)和族權(quán)吞噬的可憐女人,是封建等級婚姻制度的犧牲品。
莎菲、蘩漪、曹七巧的悲劇,說明了以男權(quán)為中心的社會對女性的摧殘,也表明中國婦女解放道路的艱巨性。應(yīng)該指出的是:三個女性的悲劇與她們各自的性格也不無關(guān)系,正是這一點加深了她們的悲劇。由于社會的、家庭的壓迫,她們失去了正常人的心態(tài),性格也不同程度地被扭曲了。強烈的占有欲、瘋狂的報復(fù)信念是她們的共同特征,所不同的是莎菲報復(fù)的是自己錯愛了的男人,蘩漪報復(fù)的是冷酷的丈夫和無情的情人,七巧報復(fù)的是一切家人包括自己的兒女,不可否認,她們的報復(fù)都有褊狹、固執(zhí)、自私的一面。
在莎菲的性格中,有一種獨特而偏執(zhí)的“女性優(yōu)越感”,這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后一種矯枉過正的表現(xiàn),這類新女性往往對社會、生活、男性都存在著一種盲目的反叛情緒。莎菲不甘心淹沒于世俗社會,不肯循規(guī)蹈矩于逆境當中,敢于自己挑選并評價男性,勇敢地去追求和愛慕男人,這本是無可非議的,但她的玩弄和拋棄男性,就有些偏執(zhí),這實際上是把男性當做一種敵對社會勢力來加以對抗,莎菲對葦?shù)芎土杓康膽B(tài)度就是這種復(fù)雜性格的具體表現(xiàn)。葦?shù)荜P(guān)心、愛護莎菲,在生活上照顧她,在精神上安慰她,但莎菲看不起葦?shù)艿钠接贡艾嵑团橙鯚o能以及他在自己面前的誠惶誠恐,一味迎合的表現(xiàn),更討厭他男人的眼淚。凌吉士漂亮瀟灑,從儀表到風(fēng)度氣質(zhì)都讓莎菲傾倒,可是在他豐儀的外表里卻安放著一個如此卑鄙的靈魂,使莎菲為之神魂顛倒,付出滿腔熱情的美男子不過是一個庸俗的市儈。在徹底絕望之后她采取了報復(fù)行動,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心理去俯視她要報復(fù)的對象,她說:“我要占有他,我要他無條件地獻上他的心,跪著求我贈給他的吻,然后一腳把他踢開。”這是莎菲對凌吉士精神上的報復(fù)和感情上的玩弄。然而,莎菲的內(nèi)心又是矛盾的,在這種矛盾心理中還含著一種強烈的占有欲,她不愛葦?shù)軈s又舍不得放棄他,希望得到他的關(guān)心和照顧,要他常常來陪自己,她看透了凌吉士的卑鄙無恥,卻又傾慕他、思念他,“甚至于沒有他,我就失去了一切生活意義的保障了”,繼而她又自責(zé):“我就用所有力量來痛擊我的心!為什么呢?和一個如此我看不起的男人接吻?既不愛他,還嘲笑他,又讓他來擁抱,單憑了一種騎士般的風(fēng)度就能使我墮落到如此地步嗎?”這種無法控制的感情依戀和理智的自負心理折磨著莎菲,給她的反叛和報復(fù)蒙上了悲劇色彩。
反抗以男人為中心的封建制度,主張婦女的獨立自由和解放,當然是進步的,值得贊揚的,但如果把自己置于整個男性的對立面,就使得這種反叛帶上狹隘性和偏執(zhí)特征,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莎菲最后的結(jié)局,正代表了五四以后一部分覺醒的新女性的共同命運,她們的悲劇是一種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悲劇。
在現(xiàn)代描寫女性不幸命運的作品中,蘩漪的遭遇是最慘的,她本來沒有莎菲那樣自覺的反叛意識,可以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賢妻良母,但是她的不幸在于她的一生中受了兩次騙:嫁給一個冷酷的丈夫;又被一個無情的情人拋棄。這特殊的經(jīng)歷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也改變了她固有的性格,使其變態(tài)發(fā)展,對周萍的愛變成了恨,她的報復(fù)欲像決堤的洪水般無法阻擋,開始她想用眼淚和溫情感化周萍,不讓他走,后來又把侍萍召到周公館以阻攔正要出走的周萍和四鳳相愛,當周萍到四鳳家約會時,她跟蹤而至,從外面扣上了四鳳的窗戶,讓魯大海和侍萍當場捉住周萍,然后還把自己也在戀著四鳳的親生兒子周沖叫出來阻攔,最后叫來了周樸園,打亂了整個局面。這一切充分表明此時的蘩漪已使自己成了情欲的俘虜。這樣的報復(fù)在蘩漪的特殊境遇中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她生活在一個不自由的環(huán)境中,所以要求自由;沒有得到愛情,所以渴望愛情;得不到正常的發(fā)展,所以才有變態(tài)的發(fā)泄;喪失了愛,所以才轉(zhuǎn)化為恨;被人拋下了,所以開始報復(fù)。然而從另一方面講,她的反抗同樣是軟弱的,報復(fù)也是盲目的,注定不會有好結(jié)果。如果說她愛上周萍是對封建家長制壓迫的一種反抗的話,那么當她發(fā)現(xiàn)周萍不是她值得去愛并為之獻身的人以后,還要死纏住他不放則是一種盲目的復(fù)仇和自私的占有欲在作祟了,正如周揚所說:“她究竟還是一個中國的‘舊式女人’,有她的纖弱的一面,只要有周萍的愛,這‘悶死人’的屋子也會使她留念,她會安于虛偽和欺騙的不自然的關(guān)系里。”很明顯,蘩漪并無莎菲那樣的女性反抗的自覺意識,而只是對深重壓迫的本能的自發(fā)的反叛。由于她所出身的階級的局限性,最終沒想過也不可能沖出舊的家庭,而只能在這個家庭內(nèi)部去尋找所謂愛情,其悲劇當然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說:莎菲對男人的報復(fù),蘩漪對丈夫和情人的報復(fù)有狹隘、自私、偏執(zhí)的成分,但多少還有它合理的因素。而這種報復(fù)到了曹七巧的身上則完全成了一種變態(tài)的心理發(fā)泄。這個形象的復(fù)雜性就在于你很難用一般的標準去判斷她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食人者還是被食者?母親還是惡魔?愛她、恨她、厭惡她、同情她都不足以表達讀者的情感。她把自己的報復(fù)施于一切人,甚至于自己的親生兒女,親手制造和導(dǎo)演了自己一對兒女的愛情婚姻悲劇,其變態(tài)的行為令人發(fā)怵。
七巧在姜家死一樣的生活中付出了10年的青春,終于在殘疾丈夫和婆婆死后自立了門戶,如果這時候她開始新的生活,或像蘩漪一樣大膽去追求自己的愛情,那也許就不會有以后的眾叛親離了。然而這時的七巧像變了一個人,10年來無休止的等待,不斷的失望、防范和算計,她早已不相信任何人,唯一相信和看重的只有金錢,為了這錢,她甚至撲滅了自己燃燒的情欲,無論真假愛情此刻她都不能接受,逐漸失去了一個女人和母親正常的心理,一步步走向畸形變態(tài)。這時的七巧把自己的一切幻想都集中到金錢上,最大的愿望就是牢牢守住這筆“死”錢,這個信念支配著七巧的后半生,金錢已異化為吞食別人同時也吞食自己的力量。在這種變態(tài)心理的支配下,曹七巧開始瘋狂地報復(fù)一切人,這種報復(fù)深深地嵌在她的靈魂中,成了一種潛意識和心理慣性。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世界上有幾個母親會虐待自己的親生孩子呢?連動物都有舐犢之情,七巧卻不擇手段地用子女的幸福和生命來補償自己的不幸。她的兒子長白在她的威虐下性格比女性還軟弱,這是七巧這些年來生活圈中唯一的男人,她當然要牢牢抓住他。于是當兒子娶親后,她千方百計地折磨兒媳,深夜扣住兒子整夜陪自己抽大煙,打探兒子的閨房隱私并將追問出來的細節(jié)公之于眾,當面羞辱、嘲弄兒媳,把自己當年的痛苦全部轉(zhuǎn)嫁到兒媳身上,使她憂郁而死。對親生女兒長安,七巧存有一種本能的虐待心理,給她纏小腳,從小教她抽鴉片,教她恨一切男人,不許她接近任何男性。在七巧的一再阻撓下,長安被耽誤到30歲還未出嫁,好不容易托人介紹了一個男友,長安很在意這來之不易的愛情,為此戒了鴉片,處處小心,可七巧一邊當面罵女兒不要臉,一邊暗地里似乎很不經(jīng)意地向女兒的男友撒謊說女兒是一個戒不掉鴉片的煙鬼,連唬帶騙地斷送了女兒的幸福。客觀地看,七巧并非從心里仇視自己的親生骨肉,蓄意要破壞兒女的幸福,這一切她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她生活在一個舊式家庭里,很少與外界接觸,她所有的財產(chǎn)就是她的錢和一對兒女(她顯然是把兒女當做私有財產(chǎn)來看待的),所以,除了守住錢就是守住兒女。從另一方面講,她妒忌任何人的婚姻幸福,而她的生活圈子又是那樣小,于是她的報復(fù)對象不知不覺就施在了兒女兒媳以及要奪走女兒的男友身上。這正像蘩漪的情感只可能在周公館尋找一樣,七巧的報復(fù)對象也只能是身邊的人,原因很簡單,這類舊式女性被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與外界失去了接觸,她們的愛也好,恨也罷,都只能向這個家庭中的人發(fā)泄,從這一點講,她們的不幸是畸形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
綜上所述,這三個女性都是黑暗的封建制度下叛逆的女性,她們的悲劇反映了一種在舊的傳統(tǒng)觀念已經(jīng)開始動搖,而新的道德體系還未建立起來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nèi)人們的一種普遍的迷茫、失落及瘋狂。三個女性中莎菲有較強的女性自我意識,因為得不到靈與肉相統(tǒng)一的完美人物而向男人報復(fù),這種報復(fù)使她心靈幻滅、空虛,只能是一個人出走,“悄悄地活下來,悄悄地死去”。這是作者為她安排的由個人盲目反叛而帶來的辛酸結(jié)局;蘩漪沒有多少清醒的獨立意識,采取的是一種對深重壓迫的本能反抗與報復(fù),其結(jié)果是失去了情人和兒子,變得瘋狂;曹七巧的反叛與報復(fù),使她不自覺地毀了自己的兒女,也毀了自己,最后的結(jié)果是眾叛親離,兒子、女兒、娘家、婆家的人都恨透了她,她變成了一干癟瘦小的老太婆,整天躺在煙鋪上,靠抽鴉片和回憶出嫁前的些許歡樂為生。應(yīng)該說,蘩漪與七巧的最后毀滅,直接的罪魁禍首是她們的家庭,然而歸根到底還是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造成的。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像她們這樣的弱女子,想要沖破那么多羅網(wǎng)陷阱是不容易的,即使沖出舊家庭如莎菲那樣勇敢執(zhí)著,其悲劇仍然不可避免,其原因顯而易見,婦女在經(jīng)濟上不獨立,在社會上不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地位,則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解放只能是一句空話。進一步說,即使經(jīng)濟和社會問題解決了,也還存在著文化心理積淀、思想觀念、道德意識等方面的因素,而這些因素的根本改變則需要一代乃至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奮斗才能完成。
上一篇:新時期通俗文學(xué)與“鴛鴦蝴蝶派”之關(guān)系
下一篇:西方文化中的懺悔意識在五四知識分子身上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