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耿光怡
長篇小說。作者李喬,彝族。全書共分三部,包括第一部《醒了的土地》、第二部《早來的春天》和第三部《呼嘯的山風》。作家出版社分別于1956年、1962年、1965年出版。作品反映了解放后涼山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缎蚜说耐恋亍罚鑼懙氖墙鹕辰匕兜囊妥迦嗣裨邳h的民族政策感召下,消除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隔閡,回到祖國民族大家庭的故事。解放戰爭中,一部分漏網的胡宗南部隊的殘匪流竄到涼山地區,利用歷史上的民族糾紛,造謠惑眾,挑撥彝漢關系,蒙騙了一部分彝族頭人。同時成立偽江防大隊,阻攔彝族人民過江同共產黨、人民政府接觸,阻撓黨同人民政府的干部到涼山開展工作。看到彝族人民仍然受著殘匪的剝削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涼山分工委的一些干部產生了急躁情緒,主張立刻進兵涼山,以武力解決。以參加過長征的彝族干部丁政委為首的分工委則根據黨的民族政策和涼山的實際情況,耐心等待,通過各種渠道做好工作。終于第一批彝人沖破偽江防大隊的阻攔過江來了。他們活著回去的事實,宣告了“共產黨吃雞不吃蛋,殺彝不殺漢”的謠言的破產。丁政委的母親和哥哥也過江認十七年前參加了紅軍的阿戛,國民黨殘匪所謂丁政委是假彝人的謠言被戳穿了。敵人又企圖挑起磨石拉薩同沙馬木札之間的械斗。丁政委識破了敵人的陰謀,勸說兩家停止械斗,并把他們接過江來,宣傳政策,促成和解。團結起來的彝族人民協助解放軍過江消滅殘匪,胡屠戶逃之夭夭,涼山人民得以重見天日。《早來的春天》和《呼嘯的山風》生動地反映了1957年涼山地區的民主改革和平叛斗爭。解放了的彝族奴隸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進行民主改革。在縣里各族人民代表大會及磨石茲達寨子的群眾會議上,廣大奴隸發出了要求改革的強烈呼聲,挖七、阿羅、洋芋膜以他們的悲慘遭遇控訴了奴隸制的罪惡。但是奴隸主并不甘心放棄自己的特權,他們有的消極抵觸,迫不得已接受改革,暗地里心懷鬼胎;有的堅決抵抗,先是用宰殺牲口、轉移糧食、打擊奴隸中的積極分子、勾結土匪搶牛搶羊、攔截物資來破壞改革;接著,又在國民黨殘匪的策動下,進行武裝叛亂。在平息叛亂的過程中,涼山奴隸同工作隊一道進行了英勇無畏的斗爭。洋芋膜面對死的威脅毫無畏懼,一心保護政府發給奴隸的布匹;金古阿略不顧奴隸主的子彈,飛奔報信;阿火黑日只身深入敵寨了解敵情,被俘遭嚴刑而堅強不屈;李維經等人同叛亂分子對抗到底,直到挖七趕來營救。干部同奴隸、漢人同彝人團結戰斗,互相援助,親如家人。在平叛的同時,工作隊同奴隸中的積極分子一起一面伐木蓋房,制作衣服,為奴隸們安排好生活,一面丈量土地,統計資料,進行分配。在斗爭中,叛亂的奴隸主被活捉了,聯防隊民兵會同彝民營繼續追殲國民黨殘部。奴隸制在這場激烈的斗爭中被埋葬,涼山同祖國一起勝利前進。小說用質樸的語言生動地刻畫了黨的優秀彝族干部丁政委,彝民領袖沙馬木札、磨石拉薩,奴隸阿火黑日、挖七等形象,描繪了涼山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優美秀麗的自然風光,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上一篇:孫宜君《歡呼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李曉曄《歐陽海之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