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明察秋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明察秋毫:míng chá qiū háo
詞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
詞由: 戰國時期, 齊宣王想實現統一各國的霸業, 曾向孟子求教。孟子向他宣傳以德政治天下的道理。宣王問道:“要有什么樣的道德才可以統一天下呢?”孟子說:“只有使人民生活安定了, 天下才能統一。”宣王又問:“象我這樣的人, 可以使人民生活安定嗎?”孟子沒有正面回答, 卻對宣王說:“如果有人向您報告說:‘我的力氣足以舉重三千斤,卻舉不起一根羽毛; 眼睛能夠把秋天鳥的細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卻看不見眼前一車柴火。’那么, 您能相信這話是真的嗎?”宣王說:“當然不能相信。”孟子說:“一根羽毛舉不起, 是因為不用力氣的關系; 而一車柴火看不見, 是因為不用眼睛去看的緣故; 人民得不到安定的生活, 是因為您不愿意施恩的緣故。所以您不施行德政、王道來統一天下, 主要是不愿意這樣去做, 而并不是不能這樣做。”
詞義: 能看清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察: 看。秋毫: 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形容目光敏銳, 能洞察事理。
書證: 清·沈復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余憶童稚時, 能張目對日, 明察秋毫, 見藐小微物, 必細察其紋理。”艾蕪《榮歸》:“沒有, 沒有, 營長是明察秋毫的, 怎會抓錯人?”蔣和森《風蕭蕭》:“奉佛, 使這位被鄭畋譽為 ‘威望過人’的崔許州, 不僅愛潔成癖, 而且有 “明察秋毫’之譽。”
上一篇:成語《無所不用其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