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是可忍,孰不可忍:shì kě rěn , shú bù kě rěn
詞源: 《論語·八佾》: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詞由: 春秋時代的等級制度是很分明的。就拿舞蹈來說吧, 那時候稱八人舞為一佾,只有大子才能用“八佾”這種大型舞蹈, 諸侯只能用“六佾”的中型舞蹈, 而大夫只準用“四佾”的小型舞蹈。如果違反這一規定, 那是大逆不道的。魯國有個貴族季平子, 他在家里使用了 “八佾” 的大型舞蹈, 違反了等級制度, 于是有人就去告訴孔子。孔子氣憤地說:“季平子是個大夫, 他竟敢用天子所用的“八佾”進行娛樂,那是越級行為, 如果這件事可以容忍的話, 那么還有什么事情不可容忍呢?”那人問道: “那該如何處置呢?”孔子果斷地說: “應該嚴加制裁。”
詞義: 假如這個可以容忍, 那么還有什么不可容忍呢?是:這個; 孰:哪個。表示對錯誤或反動言行絕對不能容忍。
書證: 《世說新語·方正》:“高貴鄉公薨。”注引《魏氏春秋》:“帝將誅大將軍(司馬昭),……明日, 遂見王經等, 出黃素詔于懷, 曰:‘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今當決行此事。’”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王教授) 搖頭道: ‘小小三島之國, 此次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古國,是可忍孰不可忍?’”老舍《神拳·第一幕》: “堂堂中華上邦, ……到現在, 竟自屈膝自卑,叫外來的居上, 是可忍, 孰不可忍!”
上一篇:成語《明察秋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暗渡陳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