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六場兒童劇。作者邵沖飛等。發(fā)表于《人民戲劇》1978年第期。該劇以1941年發(fā)生的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為歷史背景,經(jīng)過對生活素材的加工提煉和概括集中,圍繞《新華日報》的出版和發(fā)行,真實而深刻地描繪了國共兩黨所展開的一場極其尖銳復雜的封鎖(掩蓋事實真象)與反封鎖(揭露事實真象)的嚴峻斗爭,生動再現(xiàn)了周恩來同志同國民黨反動派殊死搏斗的光輝業(yè)績,并通過《新華日報》報童的事跡,反映了周恩來同志和革命下一代之間親切感人的革命關系。劇中的周恩來,既是一個巍然屹立的偉大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又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民群眾貼心人。劇作者著重通過兩個方面刻畫周恩來同志的藝術形象,一方面是對敵斗爭,另一方面是與報童的關系。前者表現(xiàn)了他對敵人之狠,橫眉冷對、威武剛強;后者表現(xiàn)了他對己之親,熱情愛護、關懷倍至。劇中的周恩來,一出場便置身于矛盾的風口浪尖上,置身于政治斗爭的關鍵時刻?!巴钅鲜伦儭敝?,他在電話中痛斥何應欽,抗議反動派的倒行逆施,并親筆為《新華日報》題了辭。他一方面極力營救被捕的報童和群眾,一方面挺身而出,走上街頭發(fā)報,終于粉碎了國民黨妄圖封住真象的陰謀詭計,揭露了國民黨假抗日、真反共的反革命伎倆。周恩來在對敵斗爭的同時還時刻關心著報童的成長,他心里裝著兒童們的苦難與歡樂,在思想上教育他們,在生活中體貼他們。劇本通過他與“小秀才”一起唱歌,教育淘氣的小草莽,關心舉目無親的臘月,把失去父母的石雷當做自己的孩子等感人的細節(jié)描寫,充分表現(xiàn)了黨對兒童無微不至的關懷,也真實地再現(xiàn)了恩來同志與人民群眾的血肉情誼。因為劇作有力地表現(xiàn)了周恩來同志對敵人的階級仇恨,才更顯出他對少年兒童的濃厚情感。兩者相得益彰、互相輝映,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周恩來的形象,既符合生活真實,又是典型化的藝術創(chuàng)造。此外,該劇還注意遵循兒童劇的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成功塑造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報童形象,如老練、機智的石雷,以小勇士著稱的草莽,受盡折磨終見天日的臘月,替國民黨當報販子而后終于走上革命道路的流浪兒蛐蛐等,無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該劇注意發(fā)揮兒童劇特點,充分調(diào)動兒童劇的特殊藝術手段,首先是注重從兒童的思維邏輯,心理特點以及愛好趣味出發(fā),安排矛盾沖突,入情入理,真實動人。如草莽與蛐蛐打架、石雷獄中說“夢”等場戲,緊緊抓住孩子們特有的思維邏輯與行為特點,配之以具有兒童特點的語言,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孩子們的鮮明個性。其次,在表現(xiàn)少年兒童與成年人關系上,摒棄了用貶低成年人來“突出”小主人公的手法,正確而合理地處理了兩者之間的關系。該劇既是一出成功的革命歷史劇,又是一出優(yōu)秀的兒童劇。特別是在戲劇舞臺上塑造領袖人物形象,該劇進行了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公演后,受到廣泛的好評,獲“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榮譽獎。
上一篇:宣雅《報春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劉圣宇《抱玉巖》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