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詩詞選集。選編者童懷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漢語教研室十六位同志的集體筆名)。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所收詩詞是1976年清明節前后在天安門廣場張貼、朗誦或散發過的部分作品。共分為三輯:第一輯收詩、詞、曲共117題515首,挽聯40幅;第二輯收自由體詩59首;第三輯收悼詞、祭詞、誓詞、散文詩等49篇。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竭力壓制廣大人民群眾的悼念活動。人民群眾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于同年4月5日清明前后掀起了巨大的抗議運動。北京數百萬群眾連續幾天匯集于天安門廣場,敬獻花圈和挽聯,張貼、朗誦詩詞與祭文,以表示對周恩來總理的深切悼念和對“四人幫”的憤怒斗爭。此舉當即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共鳴。人們冒著政治上獲罪的危險,進行寫作、張貼、朗誦、記錄和傳抄。許多作品不脛而走,被輾轉抄閱和秘密收藏,用以鼓舞自己為爭取真理與光明而斗爭。天安門詩詞是這次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安門詩詞的作者大多數是無名的群眾。作品以中國古典詩詞的形式居多,也有為數不少的自由體新詩和散文詩。詩抄中《總理和人民》、《揚眉劍出鞘》、《向總理請示》、《長相思》、《特殊的祭奠》等作品是其代表作,藝術質量較高。自然,詩抄作品因多屬為斗爭而寫的急就之作,難免有的作品在藝術上缺乏新鮮的創造和精心的錘煉。天安門詩詞的重要價值在于它們思想上政治上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和巨大的鼓動性,或哀悼總理緬懷先烈,或怒斥敵人揭露丑類,或陳述心志傾吐誓言,無不有真切的戰斗思緒和鮮明的愛憎感情,充溢著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必勝豪情。許多詩飽醮著人民的血淚,構思機智,格調悲壯,兼犀利與深情于一身。它們是血淚寫下的哀歌,也是怒火鍛造的匕首。天安門詩詞的創作熱潮,顯示了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人民群眾以文藝為武器同敵人進行斗爭的偉大力量,在中國革命文藝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抄錄、搜集、收藏、整理和編輯出版天安門詩歌的工作中,童懷周和七機部五二〇所、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革命詩抄》編輯組,貢獻最大。除這本選集外,另外出版的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天安門詩抄一百首》(1978),北京出版社的《天安門詩文集》和《續集》(1979),中國青年出版社的《革命詩抄》(1979)和《四五詩選》(1980)等。
上一篇:郎偉《天堂里的對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石高來《天山景物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