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諾《良心》全文|賞析|讀后感
徐玉諾
只剩下這一間小屋子了,在這小旅館里。恰好我和羅子客住對門,他是這城里有名的大律師。每天晚飯后,他常銜著枝三炮臺紙煙,在院子里踱來踱去——這或者是他循例的功課;有時且忘神地、不期然地盡力一抽,才把紙煙夾在右手第二指及第三指的中間,臉上亦微逗出笑意,要是沒有噴出的煙霧替他籠罩,那臉上的皺痕便可很顯著地辨得出已成了凹凸形了。
我有時亦照著他行同樣的功課——只減除了吸煙。他那微笑的臉上時常向我表現欲待說話的情緒。我就禁不住地說:“事好了嗎?我的朋友!”他就很高興地,很流利地說他在法庭的勝利了。我想著,世上也許少不了這個人,我也隨便說出幾句話來贊美他。這樣長久著,我倆竟成朋友了。
有一天,天還早著哩,羅子客氣咻咻地從外邊回來; 頭部充滿著紅血輪,靜脈也漲得很粗了,只他短粗的呼吸,已足使他頻頻泛出的酒氣遍布在一院子的空氣里邊。
“今晚上還有禮物送來: 魚,鴨,咸腿,還有二十個三炮臺!”他笑著向我說。
“是怎么一回事?”
他冷笑著說:“告訴你吧,朋友! 兩千塊錢的酬勞……,我在法律上辯護出一個罪人。”他心臟的跳動增加了速率,迫著他頻吐斷續的聲浪。
“究竟那人是犯罪沒有?沒有罪,自然用不到你辯護,要是犯了罪,誰還能教他沒罪呢?”我很奇怪地問。
他隨便地說: “明明白白他是圖財害命,但是在法律上已證明他無罪,大家都承認,法官也簽字了!”
“你這樣說,我更奇怪了! 那人總脫不了他的罪。他總逃不了良心的譴責。”
我很嚴重地同他這樣說,可是他的態度變了: 冷淡而含著怒意。他說:“良心! 我不知道! 他亦有權威嗎?——和法律一般嗎?”他的聲浪益發短促而高亢。
我很緩和地說道:“誠然! 沒有——他不和法律一樣有一條一條的,能在人身上發生效力。”
“那么,我沒有良心,不怕良心,良心該怎么樣我呢?”
我接著說:“良心固然沒有條件,勢力,教人怕,但是他居人的血脈系,呼吸系,神經系的中心,能夠把持一切,支配一切。人都有個良心在心里。良心本不讓人違犯他的條件,要是有時照顧不到,人們的行為違犯了他的條件,立時他的勢力就到人身上,各系都失掉作用;就是電信也不能這樣快! 并且再沒有其他條件,勢力,能夠解脫這個勢力,教人沒有罪!”
羅子客靜著一會,他在法庭上犀利的口才忽與他脫離了;以我主觀的眼光看去,似乎頹喪地頭漸漸垂下了,但是他的喘息依舊不止。
彼此在院子里踱來踱去,周圍都沉靜著。我忽然想起:我小時候——在鄉間住的時候,所接觸的一樁故事。
有一天,在剛失罷火的農家的東鄰,有一個半大孩子得了一個很大可異的病。滿屋子內科醫生,外科醫生,以及一切有知識的人都證明他沒有病; 但是他瞪著眼,伸著腿,呼吸一息一息的短促,明明是死神在目前了。他的父母只呆呆地注視著; 眼淚簌簌地流出,這是他倆唯一的慰藉。忽然他走起來了, 顫一顫他的嘴唇, 發出個斷續的聲浪, “我要說!”但是他又沉靜下去了。馬上又立起來,大聲說:“爹! 姆! 我是已死的人了。我只能活這一刻。我簡單說,火是我放的,我是兇手……”把滿屋子的人驚得都發了呆! 只聽他說:“前天我在村后玩耍,其時北風刮的很厲害。我走近一個草堆邊,心想把它燃著,風助火勢,一定是很好看的。我隨時就從袋中取出一根火柴,下個火種。猛烈可猛烈了,一家的屋子快要燒著了!立刻人們都喊著嚷著說,‘誰是兇手? 打死他!’我怕了,怕我犯了罪,怕我犯了死的罪! 我隨機應變,見個小孩子在那里拾柴,我就拉住他,說他是個放火的兇手。大眾盛怒之下,果然把他打死了。他臨死的時候看我兩眼;他的眼……那樣可怕喲! 現在我懊悔,……也來不及了……他的眼光射碎我的心了。……爸! 姆! 我……”聲音忽斷,待我看的時候,人們都哭起來,說他已經死了。
一九二○年十二月四日
【賞析】 《良心》是現代作家徐玉諾的處女作,它表現了良心與法律的沖突,表達了作家鮮明的愛憎傾向。
在藝術上,這篇小說有這樣兩個特點:
一、逐層深入,漸次展現出大律師羅子客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點。
小說一開始,先描寫了羅子客每天循例的功課:在院子里微笑著散步、抽煙。初步展現出他閑適、自得的精神狀態。同時,這也就引起讀者的疑竇: 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好心境? 他的忘情,他的笑意從何而來?接下來,我們很快就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來自職業的自豪感,他巧舌如簧,在法律上常常勝利。看來,此人真值得贊美,真值得成為朋友了。然而,作者接下來筆鋒一轉,通過羅子客的酒后真言,展示出他在法庭上的勝利,原來是將有罪辯成無罪,從而得到一筆可觀的酬勞。原來法律在他手中不過是兒戲,莊嚴的法庭竟是骯臟的交易所。更為可怕的是,羅子客作為城里有名的大律師,竟把這一切看成是理所當然,他不知道良心是否亦有權威,他也不怕承受良心的譴責,他陶醉于自己的酒足飯飽,他在自己導演的喜劇中自得其樂,原來這閑適、自得的外表下,包藏的是一顆被利欲熏黑了的心。但是,這畢竟不是體面的勾當,在“我”的駁難和詰問下,他終于“頹喪地頭漸漸垂下了”。因為他面對著的是靈魂的拷問。小說就是這樣的層層逼進,一步步打破人物的外在平衡,逐步展示出人物色厲內荏,良知尚未完全泯滅的內心世界。
二、巧妙地運用類比,強化小說的主題力量。
按照常規,小說到羅子客頹首低垂,喘息不止就可以結束了。但是,作者卻別出心裁地接上了一段兒時的回憶。這可以說是小說的神來之筆。這是一個鮮明的比照,它暗示出謊言也許能欺瞞別人,但卻逃不脫自己良心的譴責;陰謀可以一時得逞,但卻要以失去內心的寧靜為代價。它是對良心的道德力量的形象化說明,它有力地強化了小說的主題:良心與法律的沖突。同時,這也是羅子客一類命運的富有暗示性的延伸。我們相信,大律師羅子客從此將失去內心的平衡:當他在法庭上施展犀利的口才時,他要掂一掂是否問心無愧;當他享用所得的“酬勞”時,他會感覺到無辜者可怕的、射碎人心的目光。
上一篇:《自私的巨人》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芳鄰》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