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寧縣有個全國最大的金箔生產基地——江寧金箔廠。顧名思義該廠的特色產品也就是聞名遐邇的“金箔”。
金箔確確實實是由金子做成。金子因是赤黃色,又稱黃金。它化學性質穩定,質柔軟,延展性大,所以經過特殊的工藝,可以使它成為極薄極薄的“箔”。
工藝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錘打上。先準備好紙。這種紙色黑如烏金,故稱烏金紙。它比單面復寫紙還薄,是以朝北的竹子為原料,在水中浸泡十多年后加工成紙的。烏金紙就是錘打的夾具。把十厘米見方的烏金紙二千零十六張疊成一方塊,稱之為“家生”。每兩張烏金紙間,夾一片約五毫米見方的薄金片。一方“家生”中共夾二千零十四片,外面再包上一層牛皮紙。然后,一個工人以三公斤重的鐵錘連續敲打,另一個工人的雙手將“家生”作有規則的轉動,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錘打,就成為極薄極薄的金箔。驚奇的是,這方“家生”除了里面所夾的金片變薄以外竟然完好無損,在有技術的老師傅手里可連續用上一百多年,乃至傳子接孫。但如外行人錘打,一、二次就報廢。夾在“家生”中的二千多塊金子小薄片,不僅上面幾層里的被錘打成約為五厘米見方的金箔,一千多層直至二千零十四層里的金片也全被打成約同樣大小的金箔。如不是身臨其境,親眼目睹,真令人不敢置信。現今,廠區廣場上豎立著一座兩個赤著膊的工匠用鐵錘敲打“家生”的雕塑,這正是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老的金箔生產方式的生動寫照。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的深化,金箔工藝正走向機械化、現代化,手工的苦力敲打已逐步被機械的科學錘打所取代。
工藝的特殊性還表現在“出具”上。金箔究竟薄到什么程度,即使精密的儀器也難以測定,只能將幾百張疊在一起,湊足“一絲”,再除以張數方可得知。大約178.12克黃金可打成五厘米見方的金箔一萬張,平攤開來,就是二十五個平方米。正因為薄,所以女工們一個個小心翼翼地翻開烏金紙,金箔颯颯欲飛。此時,不能用手觸摸金箔,一碰就會黏在手指上,只能用羽毛輕輕挑起,使其貼在另一紙基上。再按五厘米見方的要求,用一方框架子取形,用一薄片經劃、刪、補、翻等工藝手段,使它成為真正的產品“金箔”。為此,“出具”的工人都是女性,既要年輕又要心靈手巧,練就一手“輕”功夫,才能適應這項工作。
使用時,只要將紙基上的金箔,貼于物體表面,將紙基揭去,金箔就牢牢地附在物體的表面上,再涂上一層保護漆,即使風吹雨淋,也可保五十年不褪色。國內外不少著名建筑物、佛像、匾額、招牌、店號等都用上了該廠的金箔。遠的,克里姆林宮、美國的唐人街、泰國的佛教寺廟;近的,我國的天安門城樓、各地的名剎古寺,均留下了江寧金箔的足跡。真可謂: 江寧金箔馳譽中外,名揚四海!
(寧華)
【評點】
這是一篇扎扎實實的說明文。
說明順序合理: 什么是金箔,金箔的生產程序及其制作方法,金箔的使用方法、效果和對象。
說明重點突出。按照生產過程及其與之相應的生產方法,重點說明錘打和出具兩個中心環節,每個環節又重點說明生產工具、生產方法和特殊工藝,前者突出“薄”,后者突出“輕”。讀者還可以從中感受到工人技藝的高超。
上一篇:《梔子花湯》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
下一篇:《海市蜃樓》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